|
日本媒體發酵『毒餃子』 本報特約記者嚴 雄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林曉雪 2月28日上午,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和公安部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公布了日本水餃中毒事件的最新調查進展。公安部表示,根據目前的調查,中國警方認為這一事件是人為的個案,而且在中國境內投毒的可能性極小。 然而,日本方面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質疑中方的調查結論。看來,中日雙方圍繞餃子事件的爭論還將繼續。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媒體一個多月來對此事的報道。從中我們可以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從開始的一口咬定,接著遇上證據困難,然後吹毛求疵地尋找證據,到最後從所謂中國的大背景中證明是中國的問題。 真相不明 就渲染得草木皆兵 這場風波被日本媒體開始大肆炒作是在1月底的時候,日本媒體分別報道千葉縣與兵庫縣的兩戶人家,因食用中國河北天洋食品公司生產的速凍餃子而『中毒』,隨之被檢測出含有農藥『甲胺磷』。 日本媒體和警察機構武斷地斷定,問題出在中國,理由是日本現在並不使用甲胺磷。接著,日本進口商日本煙草公司開始回收這批餃子。與此同時,在日本各地,也大批出現了所謂的『中毒受害者』。 1月31日,日本《產經新聞》發表題為『中國餃子受害申報人數逼近500人』的聳人聽聞的報道,而其他地方媒體也相繼渲染有數百名日本民眾身體發生不良反應的新聞。一時間,在日本的所有中國食品似乎都成了毒藥,紛紛被商家下架,一些店家也把本店無中國貨作為攬客的籌碼。 在這場媒體炒作大戰中,最起勁的要算《產經新聞》。該報不僅大肆渲染所謂的中毒人數,還派人到橫濱的中華街等中國食品集中的地方做現場報道,大肆報道日本國內中國食品的所謂『危機』,並稱隨後回收的中國產速凍餃子也發現了農藥成分,並且有『強烈的異味』,讓日本民眾對『毒餃子』事件的印象更為深刻。 炒作完『毒餃子』事件的影響,《產經新聞》開始追查『毒餃子』的來源。在沒有證據表明『毒餃子』問題出在中國的情況下,該報就『引述』日本『政府高官』的話,稱甲胺磷肯定是從中國境內混入,理由是日本境內很難弄到這種農藥,而且千葉、兵庫的『毒餃子』進口到日本後就被分開銷售,因此不可能在日本被『投毒』。 媒體的炒作直接影響了中國產品的聲譽,日本著名的超市東急在事件發生後,其冷凍食品的銷售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三至四成。 缺少證據 就胡亂編造背景 在日本國內找不到證據,許多媒體就到中國來找所謂的『證據』。據報道,一些日本電視媒體的記者專門蹲守在中國石家莊天洋公司的門外,進不去,就專門拍攝一些汽車進出的畫面交差。這種做法其實在日本並不稀奇,本報特約記者在日本的時候,就經常看見一些手拿相機、攝像機的記者蹲守在一些設施的門外『等新聞』。 而日本國內的一些平面媒體也開始從所謂的『中國背景』中找證據。2月15日,日本《周刊朝日》打出了聳人聽聞的標題:『中國殺人食品工廠的真實狀態』。人們本以為他們會拿出什麼強有力的證據,但沒想到的是,整篇文章都是在說中國的一些產品的質量問題,比如『假奶粉事件』等等,甚至把前幾年發生的日本人服用中國減肥藥致死案和去年的一些所謂中國產品事件都抬了出來,以此『證明』毒餃子就是在中國制造出來的。 其實《周刊朝日》炒作中國產品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去年中國『紙餡包子事件』(後來被證明是假新聞)發生後,該周刊一共連載4期,渲染中國產品的質量低劣和中國產品的毒性超強等等,在日本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而這次,同屬《朝日新聞》系統的AERA雜志也有樣學樣,在2月18日發行的一期中,竟一一列舉了中國國內因甲胺磷導致死亡的案例,暗示『投毒肯定在中國』。但它並沒有報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從2007年開始,中國農作物中已經禁止使用甲胺磷。 更讓人覺得沒譜的是,該雜志竟然將1992年到2007年間中國發生的10起投毒案件,也作為證據拿出來。而這些案件跟『毒餃子』事件沒有任何關系。 變本加厲 抹黑整個中國社會 2月下旬,日本媒體的炒作方向發生了變化。由於確實找不到有力的證據,證明『毒餃子』問題該由中國方面負責,許多媒體雖然想繼續炒作,但已經無法維持原先的力度了。於是,一些媒體就開始斷定是天洋食品公司員工報復廠方而投毒。2月24日的《讀賣Weekly》稱,事件起因就是『勞資糾紛』,甚至和中國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扯上了關系。 一個星期後,該周刊又『深入』了一步,稱『中國社會的兩極分化』是造成『毒餃子』事件的背景,並宣稱『只有中國纔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讀賣Weekly》在報道中把前幾年發生的南京毒鼠強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與此次的『毒餃子』事件生拉硬拽地聯系起來,將問題都歸罪於中國的所謂『兩級分化』的社會問題。報道稱,中國工人的道德與素質低下,並引用廣東一位日企公司經理在招聘過程中遇到的假文憑、假身份證等所謂『證詞』,說明中國工人甚至中國人都缺乏『規范意識』,暗示發生『毒餃子』事情並不奇怪。 對日本一些媒體對『毒餃子』事件的誇大報道,《世界新聞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感覺是,『餃子事件』已經由一個單純的中毒事件變成了所有中國食品的安全問題。 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包括電視臺在內的很多日本媒體在報道『毒餃子』事件時,總是強調希望中方盡快調查事件真相,讓人一聽,覺得事件責任完全在中方,而日方絲毫沒有責任似的。 背景/BACKGROUND 日輿論界也有理性客觀聲音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日本媒體都誇大報道『毒餃子』事件,《周刊東洋經濟》的報道就很理性和客觀。2月16日,該刊發表題為『毒餃子騷動與危險妄想的謊言』的文章,首先肯定這不是中國食品的質量問題,而只是一個特殊『案件』,並稱『中國產食品並不危險』。該刊特別提到,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打出『為了日本消費者的安全,一定要終止使用所有的中國生產的食品』的旗號,讓許多的日本企業感到無奈與惱火。 該刊還用大量的統計數據證明,在日本的中國食品並不比其他國家的進口貨更危險。2006年中國出口食品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的『案件』有530起,在數量上是最高的,於是一些媒體就用這個數字大做文章,但這些媒體沒有提到的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出口量非常大。按照比例來說,最高的是厄瓜多爾,其次分別是越南、臺灣、美國、印尼和泰國,中國的『出事率』只佔第七位,僅為0.09%,與菲律賓、荷蘭等國不相上下。而且出口到日本的中國禽肉類食品,還必須得到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許可。日本的進口檢疫很嚴格,並沒有其他媒體所說的滿是漏洞。因此,中國食品在日本是相當安全的。 《周刊東洋經濟》雖然沒有明說到底『投毒』發生在日本還是在中國,但該刊明確表示,就算事情發生在中國,頂多也和日本發生過的在自動販賣機飲料中注入農藥、在面包中藏縫衣針等等相似,沒有必要把它渲染成整個中國食品的危機。況且日本自己也發生過雪印公司的食物中毒以及假肉事件,日本媒體這次真是小題大做。 (嚴雄) 專家分析/COMMENT惡炒『毒餃子』有深層原因 日本一些媒體在炒作時,經常是先武斷地得出結論,然後用所謂的論據來『支橕』這個論斷。日本著名思想家丸山真男在其《日本的思想》一書中,對日本的這種手法有過一針見血的分析。他認為,日本人厭惡客觀邏輯式的推論,喜歡將直觀的解釋絕對化。這是日本相當一部分人思維上的特點,在許多事情上我們都可以找到這樣的痕跡。 在歷史問題上,日本過去一些政府和右翼的手法也與上述情況如出一轍。他們將在亞洲犯下的罪行美化成所謂的『亞洲共榮』,於是開始找證據來證明其真實性。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認為沒有錯,那麼謊言也是事實。比如在慰安婦問題上,右翼媒體執拗地尋找所謂『沒有強征』的證據。在許多國外媒體與老百姓看來,這種做法非常可笑,就好像一輛汽車,離開正確的道路很遠,卻還在使勁往前開,而且聽不進別人的勸告。 在此次事件中,《產經新聞》等右翼媒體的表現非常活躍,是因為它們認為,中日關系越好,它們的『發展』空間就越小。而此次『毒餃子』事件,給了它們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它們企圖通過一系列報道和輿論操縱,將日本民眾的不滿引向中國,破壞中日關系友好的大局。對右翼而言,過去它們就是用這種手法來對待歷史問題的,因此,這次對他們來說也是輕車熟路。(嚴雄) 世界新聞報 (責任編輯:高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