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西安三月四日電(記者冽瑋)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爲配合高校校區的建設,此間考古工作者對神禾塬戰國秦陵園遺址進行了第二階段的考古發掘,主要清理了陵園內北區大墓周圍的十三個陪葬坑,並完整地揭露了陵園南區的建築基址。在陪葬坑中,首次發現大量動物骨骸,有熊、鳥、猿、羊等動物,可稱爲“珍禽異獸坑”。 該陵園位於秦嶺北麓的神禾塬上,陵園整體呈長方形,南北長五百五十米、東西寬三百一十米,佔地約十七餘萬平方米。園區外設兆溝,內築夯土圍牆,四面圍牆中部各置一門,建有門闕。園內有隔牆將陵園分爲南北兩區,隔牆中部開設一門。北區有帶四個斜坡墓道的“亞”字形大墓一座;南區有房屋建築和灰坑(或祭祀坑)遺蹟。該陵園是迄今爲止發掘過的規模最大的戰國秦陵園遺址。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天恩介紹,神禾塬大墓陪葬坑均遭到嚴重盜擾並焚燬,但根據未經擾動或殘留的馬骨遺骸及車件痕跡,可以看出部分坑內陪葬車馬數量較多。分爲四馬一車和六馬一車兩種;陪葬坑出土各類文物六百多件,以青銅車馬器具、飾件數量居多。 在編號爲八號的陪葬坑清理出安車一輛,挽馬六匹,應屬所謂“天子駕六”的規格。坑內立柱、棚木上有油漆彩繪裝飾,有火燒痕跡。同時出土有錯金銀銅轉珠、鎏金銅泡、銀帶扣、銀和青銅馬鑣及銀飾片、青銅馬鏑等車馬具。 此間考古專家表示,出土文物上所刻的“五十九年”、“左廄”等重要文字,爲深入研究該陵墓時代及主人提供了新的資料。陵園內墓葬、陪葬坑、建築基址以及出土文物等重要的考古遺存,爲深入研究戰國、秦漢時代帝王陵園的制度及其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本文來源:中新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