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味和味道是兩種不同的感覺器官的感知。藝術上的通感讓我們感性的詞彙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我們常聽見身邊的人說,這味道好聞,那味道難聞,沒有人感覺他們說錯了,否則就有點吹毛求疵了。
我在想,爲什麼國人的嗅覺和味覺會發生通感呢?因爲國人的鼻子都是用來聞食物的。我的女兒就有這樣的習慣。她對餐桌上陌生的菜餚總是誠惶誠恐,舉箸不決。爲了決定是否食之,她必定先將菜餚放在鼻孔附近聞之又聞,根據其氣味來定奪是否食之。久而久之,我想女兒的嗅覺和味覺便是相通的了。所以,我對過去得出的結論表示了懷疑——過去我一直以爲國人把氣味當作味道是因爲飢餓所致。忍飢挨餓的人聞到美食的氣味總是垂涎欲滴,飢腸轆轆,食慾猛增。而我女兒並不缺衣少食,她屬於那種幸福而找不到快樂的中學生。她用嗅覺預知味道,也許是一種豐衣足食之後的潛意識的生活情調吧。
二十年前,我讀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擊掌稱快,好生過了一把美食家的癮。而如今,美食是首先富起來的國人趨之若鶩的慾望之一。敢食天下先是我們民族飲食文化的精髓。美食家是令人歆羨的頭銜。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夙願。不少電視臺爲了迎合國人的口味,大力推崇華夏飲食文化,創辦了飲食烹飪和食遍天下的欄目,多有名嘴國廚大腕掌勺或主持。他們紅光滿面,春風盪漾,個個堪稱美食家。不怕你不敢吃,就怕你沒食慾。因此,畫面的唯美,氣氛的和諧,食物的巧奪天工所營造出的“氣味”直衝你的天靈蓋,不撬開你的饕餮大口才怪呢。有了好的氣味,便有了好的味道。人的七竅相連,又何止口鼻?
由氣味而味道不僅僅表現在飲食上,還有一些花頭或者其他什麼的。人體溢香,秀色可餐,你不難想到香妃乃至今日的時尚美人。有美女佐餐,不亦樂乎。更有甚者,竟然推出了美女人體盛宴。我在驚詫之餘難免大跌眼鏡。不作評論。食色乃人之大欲。食與色都和餐有關,這不是中國人的發明,而是人類的本性。
聞香識女人是一個隱祕性很強、個性化濃郁的話題。譬如香水。香水是一個個性化非常突出的尤物,一百個女人可能喜歡一百種香水。有濃郁,有淡雅,有浪漫的懷舊,有熱烈的追求……不一而足。男人是很難抵擋住香水的誘惑。在個性化的香水面前,男人們個個敗下陣來。與其說聞香識女人,不如說在香水的世界裏覓到了自己所鍾情的女人的氣質。女人的氣質就是氣味,就是味道!這個女人有味道——想想看,這裏所包含的韻味是什麼。當然味道不一定都是褒義,如“那個人味道太足”就明顯的含有“異”類的感覺,因爲那種“味道”是脫離大衆的,不能平易近人。所以“味道”就不好。
氣味可能是味道的表徵,沒有氣味並不代表它沒有味道。氣味好也不一定味道就好。氣味就是氣味,味道就是味道,現實生活中還是少一點藝術的通感好。你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