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深圳市10名企業員工代表和企業代表,從深圳市勞動和保障局局長管林根手上接到了全國首批47張社會保障卡。 深圳政府在線昨日發佈的消息表明,從3月3日起,深圳市發行具有“一卡多用”和“全國通用”等特點的社會保障卡,並計劃3年內將參保人原來持有的深圳市勞動保障卡或深圳市職工社會保險證全部過渡爲社會保障卡。 就在兩會期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透露,要在2008年、2009年,經過兩年的努力,在全國各省都實現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 全國社會保險聯網後方可通用 深圳市當天首發的社會保障卡全稱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卡”(IC卡)。其標準功能包括:一是信息存儲功能;二是憑證功能,可作爲就醫和辦理勞動就業及社會保險各項業務的憑證;三是查詢功能,可查詢持卡人勞動就業和參加社會保險及社保個人賬戶積累等情況。更重要的是,在將來全國社會保險聯網以後,社會保障卡可全國通用。 全國社會保險何時聯網?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指,目前正在調研,要在實現省級統籌的基礎上,要出臺成熟的跨省市的人員流動的養老保險和其他保險關係的轉移和接續的相關辦法,他預計相關辦法在今年內就會出臺。同時他還表示,在出臺了養老保險、其他保險關係跨省市轉移接續辦法之後,再加上全國養老保險信息網的建設,就有條件在全國實行社會保險卡的“一卡通”。 深圳社會保障卡的使用有效期爲10年,卡內主要的信息包括持卡人的姓名、性別、卡號、電腦號、公民身份號碼等。社會保障卡主要作用包括識別持卡者在勞動保障各項業務中的合法身份,並作爲辦理勞動保障業務的電子憑證;持卡人可以憑卡就醫,報銷醫療保險費用;可以憑卡辦理養老保險業務;可以憑卡到相關部門辦理求職登記和失業登記手續,申領失業保險金,參加就業培訓;可以憑卡申請勞動能力鑑定和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等。持卡人可通過社會保障卡服務網點的讀卡設備,查詢本人的基礎信息和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的信息。 深圳實驗打破“劃疆而治” 深圳是全國勞動人口集聚程度最高的幾個城市之一,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嚴重倒掛。年前包括深圳在內的沿海各地出現的“退保潮”,其根源就是社保制度的“劃疆而治”。“退保潮”的主力軍就是這些靈活就業人員,全國通用社保卡的發行對象就包括參加深圳社會保險的這些人員。 除了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卡發行對象還包括參加深圳市社會保險的在職人員、在深圳市社保機構領取養老金或失業保險金的退休人員和失業人員、低保對象、參加深圳市少兒醫保的少年兒童等。 另深圳社保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截至2007年底,深圳社會保險參保人已經達到770萬人。深圳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將參保人原持有的磁卡全部過渡爲社會保障卡,社會保障卡申請製作程序與原深圳市勞動保障卡申請製作程序相同。 目前中國社保體系實行的是省級以下統籌,勞動者的社保關係在跨省轉移、接續等方面存在着政策性壁壘。 事實上,在東部沿海人口流動比較大的地區,對流動就業的人而言,所參加的各種社保賬戶不能隨其就業地的改變而自由流動,於是“退保潮”也就隨着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而風生水起。停留在縣市級統籌層次的社保制度,不僅妨礙了社會共濟功能的發揮,也制約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公共政策學系主任郭巍青教授認爲,社保賬戶全國聯網在技術上好解決,但社保“全國通”問題的關鍵在於社保基金涉及到地方利益、部門利益之間的複雜博弈,而且各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因而各地社保金的標準也不同,如何確保社保流動不至於產生新的利益失衡就成爲社保全國通的難點所在。 郭巍青分析,深圳成爲中國首個社會保障卡發行的地方,有其必然的因素。一是深圳流動人口多,有推動社保全國一體化的迫切要求,再者,深圳也有這個財政能力進行試點。 郭巍青認爲,要真正實現社保全國通,必須中央協調統籌以平衡各地的差異,並且出臺的相關政策制度要保持連續性。(本文來源:南方網 作者:見習記者鍾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