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月16日報道,科學家在烏拉圭發現了一種重達一噸的史前巨鼠。
這個驚人的發現由烏拉圭國自然史與考古國家博物館的Andr?sRinderknecht與另一研究機構的ErnestoBlanco完成。出土的一副巨鼠頭蓋骨化石長達53厘米,距今大約為兩百萬年,是在烏拉圭海灣地區拉普拉塔河岸岩層裡面的破碎巨礫間發掘出來的。將其頭蓋骨大小與現存的嚙齒動物相比較後,研究者確認這種巨鼠很可能重達一噸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鼠中之王,並將其命名為Josephoartigasiamonesi。
與現在的嚙齒動物有所不同的是,它的牙齒相對較小,意味著它的咀嚼力裡並不強,所以很可能是靠取食質軟的果蔬為生。
2003年發現了一種在八百萬年前活躍在委內瑞拉奧裡諾科河三角洲的豚鼠近緣物種,據保存完整的殘骸估計,其體重可達700千克。但現在新發現的這種巨鼠已取而代之,成為目前發現的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嚙齒動物。
來自蘇黎世大學的MarceloS?nchez也參與了該項發現。他說這次發現意義重大,雖然其大小『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另一只史前巨鼠被發掘出來只是時間問題。南美洲在6500萬年前與北美洲分離,成為一個孤立的大洲。恐龍剛剛滅絕,哺乳動物不像北美洲一樣物種豐富,於是新物種出現以填補其所留下的空白。各種各樣的嚙齒動物開始繁盛,在這一片沒有競爭對手的大陸橫行一時。不過嚙齒動物『大爆發』之後存留至今的大型物種只有水豚,見於南美大部分地區,是現存最大的嚙齒動物。
在這種最新發現的巨鼠生存期間,南北美洲重新連接,並很可能因此導致其滅絕。MarceloS?nchez認為,其它動物,包括一些猛獸在內,紛紛經過大陸橋來到南美,帶來疾病與競爭。另外,氣候也很可能對巨鼠的棲息地帶來了不利影響,是導致其滅絕的重要原因。那個時候巨鼠的生活地區植被繁盛,氣候濕潤,而現在已變成乾旱區。烏拉圭研究者則表示,跟今四百萬年前,巨鼠的競爭對手包括猛禽、大型貓科動物。地懶與類似犀牛的大型哺乳動物。
近年發現的這兩種大型嚙齒動物都是現在亞馬遜河流域西部熱帶雨林中的獵水獺狗的近緣物種,不過它們都已步恐龍後塵滅絕了,今後的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其滅絕的原因與環境變化對生物的影響。 (來源: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