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春之月,春意正濃,津郊大地一派繁忙熱鬧的春耕景象。昨天,走進西青區辛口鎮當城村方平安家的蔬菜大棚,寬敞明亮的棚室內,但見一畦畦荷蘭黃瓜架上早已是碩果累累,網紋甜瓜秧上黃色的小花開得正盛。然而比這甜瓜更讓人覺得甜蜜的卻是方大姐那綻放的笑臉,這位以種植名特優新農產品而聞名的種植女能手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俺家建起了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是收穫的季節,俺們農民告別了看天吃飯的年代。有城裏專家科學種田的指導,如今,俺家大棚平均每畝年收入就達到1萬多元,設施農業真是圓了俺家的致富夢。”
方平安大姐只是辛口鎮發展設施農業的普通一兵。據該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劉萬民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該鎮就已在全市率先開展設施農業生產。如今,在鎮政府的號召下,全鎮共有設施化土地2.5萬畝,8000餘戶農戶從事設施農業生產,佔全鎮農戶的80%以上,年產各類蔬菜1.8億公斤,成爲全市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當城蔬菜生產示範基地、水高莊農業示範園區、第六埠國家級萬畝無公害蔬菜高新科技示範園區三個規模型設施農業生產區域,每年有20多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品蔬菜走向市場,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在大規模展開設施農業建設的同時,爲使更多農戶減負致富,區、鎮甚至各村都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出臺了對設施農業的鼓勵政策,有的補貼錢、有的支持物。第六埠村種植戶張義虎告訴記者,近年來,村裏先後投資2100萬元,爲農民們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100棟二代節能溫室和4000個溫室大棚,他家4個溫室大棚村裏投入就超過了10萬元,而自己僅投入2萬元。水高莊村對建設鋼骨架結構的溫室每畝補助資金3500元,普通溫室每畝補助2100元,塑料大棚每畝補助1750元,一系列補貼政策的推出進一步激發了農民參與設施農業建設的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