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位同事重讀《今古奇觀》,頗多喜悅,大家閒談間,也勾起了我對此書的記憶。這本“三言”“二拍”的選集,是我最早的“大部頭”課外讀物,裏面很多故事,至今記憶猶新。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可《今古奇觀》卻經常提醒人們慢慢來。比如《老門生三世報恩》,便講一個複姓鮮于的老頭兒六十多歲才登甲,卻有數十年“後福”的故事,告訴人們“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裏講漢代名臣朱買臣的往事,說此人早年落魄砍柴,被妻拋棄,後來在漢武帝時代發達,前妻悔恨,遂上演了“覆水難收”的一幕。這兩個故事,都和一位古人的經歷接近,這個人就是姜太公。大器晚成,這是鮮于老頭兒和姜太公的共性;而朱買臣的“覆水難收”,簡直就是姜太公的翻版,明人張岱還曾對此加以考證,最後在《夜航船》裏說,“覆水難收”是姜太公的“專利”,朱買臣版純屬大衆訛傳。
少年出名固然可喜,大器晚成依然可賀。對於未能少年出名者,大器晚成是一劑心理良藥。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這話變俗爲雅了,叫做“終身學習”。只有堅持終身學習,纔有大器晚成的希望,可是即便終身學習,也未必能大器晚成,好在,我們有姜太公做榜樣。
我們經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就有一位等待伯樂的“現代姜太公”。此人筆名迪夫,42歲,北大肄業博士,目前由姐姐提供食宿,整天閉門讀書,不與外界交往。迪夫先生說,他只喜歡與聰明人打交道,一直等待貴人相助。然而7年過去了,貴人仍沒有來,迪夫感嘆道:我這一生碰不到伯樂了。
不難發現,迪夫與姜太公極爲相似:胸中有才華,靜待貴人至。不同之處也有:年少四十載,心意頗不適。和姜太公的垂釣時的自信相比,迪夫有些沮喪,42歲,他的同齡人正值建功立業之時,而他卻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不過,雖然沮喪,但他仍然呆在家裏苦等,不準備出去闖蕩。
那麼,這位“現代姜太公”能否等到他的伯樂,像榜樣姜太公一樣大器晚成?依我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就在於,他可能具備姜太公之才,但他生在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姜太公和朱買臣的成功,得益於數千年前的舉薦制度,那時英雄莫問出處,一些宰相居然出身囚犯和魚販;而且當年文盲與知識分子的比例和今天恰恰相反,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可是現在呢?考試製度充斥於各個領域,升學要考,求職也要考;而且人才衆多,很多職位是百裏挑一、千里挑一;涉及學歷,全國的博士博士後比比皆是,誰還在乎一個“肄業博士”?
當然,多麼複雜的考試都難不倒能人,千里挑一的職位也有優勝者,而即便是學歷不高、能力不強的人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關鍵是要通過積極的心態去努力。迪夫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出在了心態上,太消極,也太天真了。其實姜太公也很消極,他能遇到周文王純屬幸運,否則這個直鉤垂釣的自負老者也早淪爲千年笑柄了。
爲避免成爲笑柄,我勸迪夫先生儘快放棄姜太公的套路,儘早走出去,投入外面的世界。別讓北大這塊招牌成爲心理負擔,先前不是有北大畢業生賣肉、修鞋嗎?自食其力不丟人,異想天開纔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