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他一刻不停地在病房間奔走,他的出現,總能讓飽經創傷的人們安靜下來。
在災區救治一線的白衣戰士中,你會發現一位帶著助聽器、拄著拐杖的長者。他就是7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骨科教授盧世璧。
自14日隨解放軍總醫院專家醫療隊進入災區,盧世璧已檢查、救治了600多名傷員。但他還總埋怨自己行動太慢:『我走得快一點,或許就能多救一個人。』
盧世璧是主動請戰來到災區的。從接到出發命令到趕至機場,僅僅用了1個小時。這是這位中國著名的骨科專家第4次走上抗震救災之路。
醫療隊一抵達成都,盧世璧直奔成都軍區總醫院。『這個病人可以繼續觀察,這個需要馬上實施手術。』病情確定輕重緩急,傷員分類分級,准確的傷情評估是大規模救治的第一步。接著,他向醫院提出了唯一一個要求:給全院醫生講一課。
30多年前的一幕,至今深深刻在盧世璧的記憶裡。在唐山大地震的廢墟上,獲救人員正常的生命體征,讓人忽略了他們肢體內嚴重的擠壓傷,幾名傷員在獲救幾小時後即死亡……
盧世璧迫不及待。他要把用鮮血換來的經驗傳授給每一個醫生,因為他們的肩上,寄托著無數生命得以延續的希望。
『年輕醫生最缺乏的就是經驗。』成都軍區總醫院院長曹勇說,『盧院士來到前線,我們的醫護人員就有了主心骨,傷員多了一分康復的機會。』
『檢查一定要仔細、仔細、再仔細。』聽病史,看片子,察看傷口,盧世璧一次次在餘震中檢查傷員病情、制訂手術方案。當他來到一位9歲的小女孩病床前,一次較大的餘震發生了,剛從災難中幸存的孩子嚇得渾身發抖。
『別怕,爺爺在這裡!』盧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腳踝傷口的血水……
成為病人願意托付生命的人,這是出身醫學世家、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的盧世璧畢生的信念。
當擔心姥爺身體的外孫女趙超逸發短信問候盧世璧時,他回了這樣一條信息:『全身大汗,短袖衣衫;骨傷三百,手術等待;前方醫隊,被阻途間;路途艱險,一心向前;志願者多,全來捐獻;眾志成城,定可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