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在九洲體育館,忙得很,這邊災民太多,聽不清楚,不和你說了。』這是57歲的胡開華留給家人最後的一句話。
5月14日晚9點多,綿陽九洲體育館災民安置點門口,忙碌了8個多小時的胡開華一頭栽倒,再也沒有起來。
5月16日上午9點,胡開華走了。消息傳來,熟悉他的人都扼腕嘆息:『一個好人走了。』
但人們更為他奮不顧身服務災區群眾的精神深深震撼。
家人是他永遠的牽掛昨天上午,記者來到綿陽市涪城區青義鎮燈塔社區聖燈路14附3號的胡家。胡開華的遺像擺在堂屋正中間,周圍的花圈將空間佔去了一大半。遺像上的胡開華,面色慈祥,凝視著這個世界。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胡開華正在家門口轉悠,突然一陣地動山搖。胡開華撒腿跑到空地上,查看自家的二層小樓房,還好,家人沒事,房子也沒什麼大問題。
隨後胡開華馬上趕往青義中學,他的孫子胡浩在那裡上初一。把孫子領回來安頓好後,他又轉了一圈,一大家人都沒事,胡開華這纔放下心來。當天下午,他就搭了一處小帳篷,讓家人都住了進去。
『我媽媽身體一直不太好,患過精神病,一直要吃藥,這麼多年,都是爸爸照顧她。』胡開華的大兒子胡文軍在西藏工作,平時難得回來一次,『這個家都是爸爸在操心,沒想到,他會走得這麼突然。』
『知道這邊發生地震後,我就一直打電話回來,可接不通。』胡文軍說,直到第二天,纔和家人聯系上,得知家人都平安,他纔松了一口氣,沒想到,又出了這樣的事。
主動要求去北川救災14日中午,胡開華得知燈塔社區組織20名志願者去北川抗震救災,連忙趕過去,擠進報名的人群中。
『我要報名去。』
社區主任鄧家福一看,是老街坊胡開華,考慮到他年齡偏大,就勸他說:『你年齡大了,就不要去了。』
胡開華一聽,急了,擼起袖子:『信不信我把你扛起來轉圈圈。』
都是知根知底的老鄰居,鄧家福知道,肯定拗不過他,考慮到平時胡開華的身體很好,就同意了。
『早知道這樣,說什麼也不會讓他去的。』昨天下午,鄧家福對記者說,本來只要20名志願者的,大家一看胡開華要去,都爭著要去,『他們說,胡開華年紀大,都能去,為什麼他們不能去,最後,去了38個。』
接到父親的電話,小兒子胡文明纔知道父親要去做志願者。『電話裡,爸爸說做志願者去北川救災,也沒說啥時回來。』等胡文明跑到鎮人武部時,老頭子已經換上了迷彩服,正准備上車出發呢。
沒多會,胡文明又接到父親最後一個電話:『改去九洲體育館災民安置點了。』
由於震後信號不好,胡文明再也沒能打通父親的電話。
『搭個大棚子,大家都能住』在胡家東邊,是一處近百平方米的大帳篷。這處帳篷是胡開華5月13號和小兒子一起搭建的。
昨天下午,記者看到,帳篷裡密密麻麻有近20個鋪位。『我們和胡開華是鄰居,那天,他搭好這個大棚子,就喊我們一起過來住。』帳篷裡,正在裡面休息的一居民說。
『雖然地震過了,可有餘震,我爸就說,要重新搭建個棚子。』5月13日,胡開華和小兒子把這塊空地整理了一下。
一開始,胡文明覺得搭個棚子自家夠住就行了,不用搭得太大。可胡開華一瞪眼,說:『肯定要搭得大一點,要不那麼多人不夠住。』
胡開華所說的,是鄰居們。當天下午,棚子搭好後,裡面足足有20個鋪位,大家都住進來了。
『我和老胡從小就是鄰居,他這個人,確實不錯。』燈塔社區一王姓居民說,『他身體一直很好的,真沒想到會遇到這個事,唉……』
『父親做的事,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應該做的』14日下午1點多,胡開華趕到九洲體育館,由於災民人數眾多,他被安排協助維持秩序。下午,他接到大兒子胡文軍的電話,說了兩句後,匆匆掛斷。
『我勸他不要去北川,在體育館幫幫忙就行了。他說在體育館,忙得很,不和你說了。』掛了電話後,胡文軍還是有點不放心,就給同學王平打了電話,『王平也是志願者,和我父親一起,請他幫忙照看一下。』讓胡文軍沒想到的是,這是他和父親最後一次通話。
14號晚上8點多,胡開華已經在九洲體育館忙碌了近7個小時,晚飯都沒顧上吃,這時有人給胡開華發了一份盒飯。恰巧一位災區老太太過來,胡開華轉手就把盒飯送給了她。
晚上9點多,胡開華在門口正忙活時,突然一頭栽倒。
隨後,胡開華被緊急送往綿陽市中醫院,連續做了兩臺手術,可他再也沒醒過來。
16號上午9點,胡開華走了。醫生說,胡開華是突發腦溢血。
『說實話,我不覺得父親做了什麼偉大的事,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去做的,這是人性的正常反應。』胡文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