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4名本市醫療專家,年齡最大的已經67歲最小的也有47歲,他們被稱為平均年齡最大的『醫療突擊隊』。 |
ICU,重癥監護病房;EICU,危急重癥監護病房。住在EICU裡的病人,絕對可以說是行走在生死的邊緣。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的EICU病房裡,住著這樣一群堅強而樂觀的人——他們有的是以驚人的意志力在長時間掩埋後被奮不顧身的救援人員救出廢墟;有的則自身也是救災人員,在救援他人或者線路搶修中遭到餘震,不幸身受重傷……『要不惜一切代價,確保零死亡。』面對上級這個充滿無限愛意的『死命令』,EICU裡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緊張繁忙的生死戰!
『他們都是救援英雄們捨生忘死救出來的,有的本身就是英雄。如果說,生命是一場接力賽,他們在眾人的努力下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起跑,我們要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將他們送到勝利的彼岸。所以,在這場大決戰裡,每個人不分年齡,不分地域,更不分職務,都是戰士。我們的任務就是,從死神手裡把他們奪下來!』67歲的津城ICU專家王家泰教授等在午餐間隙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們擲地有聲的話語讓人振奮,讓人感覺坐在眼前的,不是年過花甲、久負盛名的老專家,而是一往無前、敢打必勝的斗士!
讓最好的專家到最前線
5月27日晚,衛生部緊急來電,希望天津市衛生局能派出危重病急救的專家,赴川參戰。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環湖醫院終身教授王家泰就是在這時接到了電話,參加過唐山地震醫療隊的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和他一樣接到電話的還有同樣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市胸科醫院心內科專家、65歲的孫振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一中心ICU專家曹書華(後因在四川ICU病房內連續工作,累倒高燒不退被迫返津),以及兩位年近五旬的ICU專家、主任醫師徐磊和李青——這一5人小組已是短時間內,津城能調集的具有極高戰斗力的『突擊隊』。
28日一到成都,5人隨即進入四川省人民醫院EICU病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該病房共有15張床位,除當地醫生外,其餘來自京津滬,包括三位院士,醫治的都是最危重的地震受傷者,多數為復合傷,一旦危險警報基本解除就轉往他處。『大多數病人都在下面的地市醫院進行過處理,發現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纔轉到這裡,多數已經出現髒器衰竭。其中,病情最難處理的是北川中學高三學生張建華。就是那位異常堅強,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都曾親切探望的孩子……』剛開完張建華的病例分析會,徐磊說起這個與死神搏斗了28個晝夜的孩子來,十分動情。
轉到EICU的時候,張建華四肢都有嚴重的擠壓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肌肉壞死,血紅蛋白下降到只有正常人的十分之一,隨時有可能死亡,甚至家屬都已放棄了希望。29日,經過緊張的病例討論,一致認為需要截肢,至少是截去雙下肢,必要情況下再截去一條手臂。這個結果讓張建華的家屬難以接受,張建華的家在農村十分貧寒,其父母擔心自己百年後兒子無人照看。院士王海燕流下了眼淚,含淚規勸:『黨和政府能把他從廢墟裡救出來,就不會坐視不管……』張建華的父親終於同意。
上手術臺後,另一位主刀的院士戴克榮猶豫了,他和大家商議,決定保住孩子的雙腿,進行細致的壞死組織全切除。結果,手術進行了整整一夜,十分成功,切除壞死的組織達3公斤多。術後的ICU護理是最大的生死關,而這一任務,主要由津城的『突擊隊』來完成——如果肢體切除,術後護理會相對簡單很多,但津城的幾位專家從病人的角度出發,還是將最困難的難關留給了自己。大家制定的方案是由最年輕的徐磊醫師(47歲)主管,齊心協力,共闖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