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汶川8.0級地震烈度分布圖(國家地震局)
不能肯定近期有7~8級地震
北京時間9月4日上午10時,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由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院士、副主任史培軍教授、專家董樹文研究員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
○外媒稱中國西南9月可能會有大地震專家表示不能確定
○汶川地震遇難失蹤超87000人造成直接損失8451億元
○整個汶川地震的損失約1/3由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造成
汶川地震專家:這段時間青藏高原東半部有些活動據新華社電 中央電視臺記者在提問時提到外媒曾經報道中國西南地區近兩個月內可能發生7級到8級地震。馬宗晉昨日表示,不能肯定我國西南地區近期還會發生7到8級大地震。
馬宗晉表示,汶川大地震剛剛發生,在它的北部和南部,三個月之內已經發生了一些6級左右的地震,數量比較多。在西藏的中部到東部,也有6級多甚至接近7級的地震。這種地震活動可能告訴我們,這一段時間,青藏高原的東半部有一些活動,但是不能就此肯定9月份甚至10月份之內在青藏地區的東南部要發生更大的地震。
馬宗晉同時也表示,雖然不能肯定,但專家委員會對此有所關注,正在加強監測研究力量。
『目前,汶川地震災害范圍類別的評估已基本完成。劃定了四川、甘肅、陝西等三省的極重災區和重災區,各省分別是39個、8個和4個。51個災區縣總面積13萬多平方公裡。』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在昨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示。據了解,根據已公布的重建規劃的總體指導方針,十個專項減災計劃也正在完善之中。
對於有言論關於地震往南轉移的說法,馬宗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此次攀枝花地震,都是同處於南北斷裂帶上區域內地震活動,汶川地震屬於南北斷裂帶的中斷,而攀枝花則處於南段,目前尚無跡象表明,汶川地震對京津塘地區、臺灣板塊或廣東地區的地震活動有影響。
恢復重建資金約需萬億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在發布會上透露說,根據調查評估,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人民幣,四川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91.3%。人員傷亡方面,因為地震發生已經三個多月了,因地震造成失蹤的人數生還的希望已經很小,死亡的69000多人加上失蹤的18000多人,汶川地震遇難人數及失蹤人數總和超過87000人。
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董樹文則指出,伴隨著地震發生了15000個左右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整個汶川地震的損失,經過初步判斷,約有三分之一的損失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造成的。
此前,國家發改委曾就《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開征求意見。按照征求意見稿,恢復重建資金總需求經測算約為1萬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去年四川全省的國民生產總值。
汶川地震未能短期臨震預報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院士表示,汶川大地震是在印度板塊總體向北東方向的作用下,青藏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並受到四川盆地的推擋,促使巨大的能量在龍門山映秀-北川地帶突然釋放造成的。地震之前尚未能認定有顯著的異常,因此也未能給出短期預報。
汶川地震主震發生在具右旋性質的仰衝型斷層帶上,震源深度為15公裡左右。現已初步認定,於中生代早期開始逐步形成的北東向龍門山已伴生了三條近於平行的斷裂,位於龍門山的映秀-北川斷裂即是汶川地震的發震主斷裂。
馬宗晉分析說,從龍門山及其外圍地區多年連續觀測的地球物理資料來看,此次地震之前尚未能認定有顯著的異常,因此也未能給出短期和臨震預報。雖然這是幾代地質學工作者的理想,但現在我們離這個目標還遠。
發生6.5級以上餘震不太可能回顧100多年以來中國內地發生的10次7.8級及以上的地震,震後的餘震多數未超過7級。
截至9月1日12時,也就是大震後112天內,我國地震臺網記錄到2萬7千多次餘震。其中6級以上餘震8次,最大的餘震是5月25日下午發生在青川的6.4級地震;5級以上餘震39次。
目前,基本確認5·12汶川地震偏於是主餘震型,震區再發生6.5級以上強餘震的可能性較小。但是,初步認定汶川地震的強餘震可能還要活動一段時間。
一些地方存在提高烈度期望有記者提到,一些地方為爭取更多政策財政支持並減輕房屋倒塌責任而乾擾專家繪制地震烈度圖。
對此,馬宗晉表示,關於評估的工作,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員,都希望把地方的災害損失或者地震烈度提高一下,但是烈度的劃分、烈度地點的確定,都是以現場調查為基礎,都是有實實在在的觀測數據和測量數據,所以盡管有人希望這樣,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談到地震後提高設防標准的問題,馬宗晉透露,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到第五個階段烈度圖的編制。『烈度圖的建設是要逐步前進的,我們也很難由於這個地區發生這麼大的地震,烈度很高,就把其他地區普遍都提高起來,而是要看各地區的危險性。』
准確預報地震各國都無辦法關於如何評估我國地震預測水平的問題,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院士表示,目前還沒獲得一個准確預報的理論性認識。
據馬宗晉介紹,解放初期,只有少數人進行地震的研究工作和極其少量的監測工作,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後纔引發了對地震的重視。
在有些地震的發生前後,根據經驗對地震活動有一些認識,但是還不是理論性的充分認識。可能這在世界上也是普遍狀況,各國都有自己的經驗和監測辦法,但是目前大家都還沒有得到一個非常充分的理論性預報地震的辦法。
房屋、基礎設施損失慘重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損失佔總損失的27.4%。包括學校、醫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損失佔總損失的20.4%。另外還有道路、橋梁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21.9%。應該說70%以上的損失是由這三方面造成的。
問答實錄(摘選)9?1
我國西、東部地震發生比例
9?1
中央電視臺記者:請問專家委員會目前在防震減災方面還有什麼新的日程和建議?
馬宗晉:中國的地震,在西部是非常頻繁的,總的數量大概和東部地區發生的地震相當於9?1的比例關系。
我國人口密度分布不太均勻,比如我國東半部邊緣地帶,人口比較密集,工業比較發達,隨著這些區域人口、產業、事業的發展需求來安排我們的監測力量。目前,我們正在特別考慮上海周圍的地區,廣州、北京、天津等人口比較密集的重大城市,防災減災的需求更大。
『最近校捨建設速度較快』有記者提問稱,中國政府官員曾保證要徹查倒塌校捨問題,你是否認為在倒塌學校中存在使用劣質建築材料的問題?是否有一些相關的人因為腐敗、接受賄賂而導致學校坍塌而受到懲處?
馬宗晉說,上千校捨倒塌包括至少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房屋建設本身的條件問題,比如說結構不一定完全合理,材料不一定很堅固。馬宗晉稱,在最近一段時間,建設學校房子的速度是比較快的,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建築上的問題。另外,有些地區的房屋正好是處在強地震活動的斷裂帶上,所以抵抗不住地震。
馬宗晉表示,目前還在仔細地思考和調查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