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小萌:特別是他大五之後,跟家裡說他已經順利畢業,拿到證書,這個善意的謊言其實給自己加了非常大的壓力,到後來他沒有辦法跟家長交代了,如果到大六沒有拿到畢業證書是吧,這是迫使他往深淵裡更走一步的原因。
蘇文平:對。其實這個孩子他20歲,他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而且應該說在他的家庭環境當中,家裡人對他是非常看重的,畢竟是靠到了北京的重點大學,大家會高估他的能力,人在被高估的時候,他就不由自主地,我們平時說要端著,我不能讓,人家既然這麼高估,我要做出這個架式來。
李小萌:所以這真的是一個悲劇。有沒有辦法阻止這樣的悲劇再出現呢?
蘇文平:我記得以前有老師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怎麼樣能夠適應從卓越到平庸,或者從優秀到平庸這樣的一個階段,這個對於大部分大學生可能都要做,尤其是在重點大學,更是各個學校的尖子考過來的,尖子對尖子,發現只有幾個尖子,其他人都很失落。像我原來當班主任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在大一下學期去找我,進門沒有三句話就開始哭,她是黃岡中學的學生,原來非常優秀,但她說我發現我現在什麼都不行了,我成績不是,拼了一學期發現成績沒有考到前十名,我什麼都不會,人家會彈鋼琴,拉小提琴,學過舞蹈,我什麼都不會,這個怎麼樣重新找到這樣一個自己的優勢點,這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我剛纔提到大學的這種判斷標准很多元化,但是沒有挖到根本上,比如說我們會看到一些表面上,除了成績,他的社會能力,他的一些文藝體育方面的特長,其實將來真正立足社會,不單純是靠這些,可能還要靠他是認真的一種工作態度,可能是要學校主動做一些,除了這些這種大面積的疏導,對於可能會有一些隱患的這些心理極度封閉,自我封閉這樣一些同學,要主動去跟他溝通,讓他融入到這個集體的環境當中。
李小萌:其實黎立的很多挫折,大多數人都經歷過,但是這個挫折發生在黎立身上,就造成了他後來走了這樣一步,性格的成因上是主要的成因嗎您覺得?
蘇文平:性格應該是佔很大的比重,但他這個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造成的,也包括他後來大學階段的生活,加重了他原來性格上面的一個缺憾。
李小萌:其實他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是挺孤獨的,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既不能求助於家人,也沒有什麼朋友可以去求助,老師恐怕也不去溝通,這個時候只能剩他一個人在逼自己了。
蘇文平:對。
李小萌:類似情況的孩子,他是需要一個建立社會一個關系來支橕他的。
蘇文平:我們會看到很多現在很成功的人士,他們曾經是貧困生,像現在知名度很高的俞敏洪、潘石屹,我們從很多訪談節目都知道,他們原來是非常貧困的,但是他現在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們自身的一些努力,實際上跟他後來的這種態度,不單純是向上,跟人的這種求助和結盟相關聯。
李小萌:剛纔聽老師講的這些你們覺得有哪些是可以適用在黎立身上的?
許剛:差不多我覺得都挺正確的。我第一次經歷不及格的時候,當時我什麼都不知道了,我就是說我要買教科書,我要找家教,後來父母給我找了,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纔趕上那些功課。黎立的父母,他們肯定給黎立說的就是你要有出路,就是好好學習,就是上大學,大學畢業你纔有出路,所以他腦子想的就是一根筋,我必須拿到畢業證,我纔能活下去,所以他現在拿不到畢業證,他就覺得他活不下去了,沒有任何活的意義了。
李小萌:其實很多大學生家庭貧困,家庭貧困,上大學是改變他命運的一個出路,但是因為貧困的烙印太深了,恰恰因為這個原因阻止了他前進的步伐,怎麼解決這個矛盾?
蘇文平:在2004年網上有一個轉載非常多的帖子,叫我奮斗了18年,終於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了,這是一個外企白領回顧他過去十幾年的經歷寫的。2007年的時候又有一個帖子,是我奮斗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第一位的我記得網名叫麥子,第二位叫悠悠,他提到的情況跟前面麥子的很類似,也是跟他的一位家境好的同學對比,他們在同樣事情,不同的這種決策方式、思維方式。我們在這裡面所要提到的就是我覺得悠悠這個網友,他對自身的這樣一個認識,非常非常清楚,就是在我不能改變的家庭背景,或者是過去既往的生存環境的同時在我的基礎上我怎麼樣做得更好。
李小萌:但是黎立在拿不到畢業證這個結果之前,我覺得他一直還是在努力的,並沒有放棄。
蘇文平:黎立我認為他最大的一個遺憾就是他不會求助,在前期跟同學不求助,在後期遇到這樣一門課的,這門課成為他拿到畢業證的瓶頸的時候,他第一不求助,第二,過度自信,或者他會有一些信息上的一個誤導,他認為我大六了,可能老師看到我的學號,就會讓我過,實際上每個教師他有自己的心理底線。
李小萌:你們覺得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家庭比較貧寒的同學,打開自己,和你們一樣地在社會上去生存嗎?
許剛:看各人還有周圍環境,比如說你雖然是貧困生,但是我們周圍人都不歧視你,你是在一個良好的氛圍環境下這還不錯,萬一你到了一個,大家就是互相比著花錢,或者就是歧視你的話,我覺得怎麼做都沒用。
蘇文平:按說這是一個現象,他不應該是受歧視的,他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的事情,別人不應該再歸咎於他,他的貧困不是他的錯,所以他應該通過這樣的一個高等教育的機會,改變自己的這種命運,而其他同學,學校或者是其他同學對他的一個幫助往往是這樣,幫助他找到自信。比如說像黎立很典型,說你看你比我們小三歲就上大學,將來比如我25歲的時候,你可能已經工作三年了,我們纔開始工作等等等等,這樣都會幫助他增加一些自信。通過他自身的一些特點、特性來讓他發現我除了跟別人相比,口吃、家庭環境不好等等這樣的一些劣勢,我還是會有一些優勢的,這樣纔是真正幫助他建立自信,而不是單純地不歧視。
李小萌:好,謝謝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