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學校園裡時下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幾乎成了中學校園裡師生的『共識』。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是去是留,爭議不斷。(8月11日《錢江晚報》)
我做過十年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我教授魯迅作品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感到過晦澀,但我能感到一種歷史責任的沈重。中學師生害怕魯迅的文章,並非害怕其文字、技巧,而是不想面對魯迅所記錄的時代,畢竟風花雪月更讓人的心情歡愉。所以,與其說魯迅作品在校園裡遭遇了尷尬,倒不如說是歷史在校園裡遭遇了尷尬。
毫無疑問,魯迅作品本身就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片段。從教師的角度講,講述魯迅的年代是件很苦惱的事情,因為很多人已找不到那種情感,那種情感很難虛構;從學生的角度講,那些『血饅頭』『真猛士』太過於遙遠,讓人難以親近。但這不應該成為回避歷史的理由。
在《美國語文(上下冊/中英對照)》一書中,我發現美國人在語文教學中絲毫不回避自己歷史的任何一個方面。比如,裡面收錄了亨利·戴維·梭羅《論公民的不服從》,文章裡面就直接反思墨西哥戰爭的責任。讀來不僅發人深省,文字也堪稱典范。
當然,學生有權利不喜歡魯迅。但幾十年來,不管魯迅的文章是受到崇拜模仿還是變成『雞肋』,他筆下的中國和中國人,都與今天有著驚人的相似。書本要去要留,都不會變成一件老古董。
(姜伯靜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