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8月10日,爲迎接國慶六十週年,工人們正在整修天安門觀禮臺。天安門觀禮臺是由我國第一代著名建築大師張開濟上世紀50年代初期設計的,與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巧妙組合,渾然一體。 |
今天距離國慶六十週年還有整整五十天,國慶大閱兵即將拉開帷幕,新華門、天安門以及長安街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變臉”工程。刷牆、上漆、貼金、修門、鋪磚、翻新燈座,到處都能看到施工者忙碌的身影,聽到“呲呲嚓嚓”的機械聲。
經過一個多月的“美容”,作爲閱兵儀式的主觀禮臺的天安門城樓最先完工,再現其威嚴莊重、氣勢宏大的風貌。城樓上的六十根硃紅色通天圓柱和三十六扇硃紅菱花門扉,經過重新油飾光亮一新,菱花窗格柵也重新貼金,盡顯金碧輝煌。
曾經參與過天安門城樓修復、北京市古建築公司油漆彩繪項目經理劉玉明介紹說,爲了讓六十根圓柱經得起日曬風吹雨淋,上油漆前的地仗工序十分講究。他說,在純油滿、油滿加血料、素料三種作法中,現在使用最多的是油滿加豬血的工藝,這在清中後期的建築上多被廣泛採用。
天安門城樓的六十根通天圓柱使用了一層麻、一層布、六層灰的古老工序,其中麻布頗爲講究,選擇結實而有張力的夏布。這七道工序,專業上稱做“一麻一布六灰”,可極大地延長柱子的壽命。
爲了迎接六十年慶典,新華門對面的西洋花磚牆(俗稱“灰牆”)也在修繕之中。記者觀察到,昔日的“灰牆”被向南遷離並重建後,留出約三米寬的車道。重建後,牆上菱形灰雕花和牆頂端起伏狀的寶瓶柵欄依然恢復原貌。
新華門的翠綠色屋檐、金黃色琉璃瓦、硃紅色柱子也都修整一新,格外鮮豔奪目。從新華門延伸到中南海西門,肅穆的紅牆剛粉刷完不久,還散發着油漆味,地面還殘留着斑斑點點的紅漆殘印。
新華門前、西長安街的華燈也加入了“美容”的隊伍中。在華燈底部,經過施工人員用高壓機器對準水砂石底座,噴上天然真石面漆後,原來暗紅的底座立即換上粉紅色“新衣”。據施工人員介紹,一個燈座每次需要噴漆四十分鐘,四小時漆幹後還要再噴一次封面漆,最後纔將花崗岩蓮花瓣安裝在燈杆上。
在中南海西門外,記者隱約可見西門內側仍有裝修腳手架被綠色紗布圍擋。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內部的裝修也將很快完成。
長安街沿線的主要景點正在如火如荼地維修之中,預計整個修繕工作八月底、九月初結束。北京正在不遺餘力地裝飾這座古城,將以嶄新的面貌迎候海內外貴賓光臨國慶大典。
資料圖:北京長安街
演繹中國開放:長安街一小步,中國一大步
眼下的北京正值旅遊旺季,對於往來“神州第一街”長安街的遊客而言,他們可以方便地先去北京人民大會堂實地參觀,然後走到位於大會堂西側的國家大劇院,仔細觀看這枚赫赫有名的“巨蛋”,中途渴了或累了,就去離此不遠的王府井麥當勞餐廳吃頓美式快餐。
北京人民大會堂是象徵新中國的“政治地標”,麥當勞是美國人輸出的現代商業社會典型代表,國家大劇院則是法國人設計、深具後現代意味的前衛文化建築,三者涵蓋政治、商業、文化三大領域,穿越中西方、現代後現代等諸多界限,卻在長安街方圓幾公里的區域內齊聚,所用去的時間,恰好是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三十年。
作爲中國政治主動脈,長安街與中國改革開放邁出的每一步緊密相連。三十年裏,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對普通民衆敞開大門,到國貿中心、東方廣場大規模興建,再到麥當勞、“巨蛋”在這條街上出現,中國一九七八年後的開放度,在長安街上被一一量出。
改革開放伊始,長安街首先“試水”對內開放,佇立在街邊、昔日神祕而不可親近的政治設施俯下身來擁抱普通民衆。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八年,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天安門城樓分別對公衆開放,一九九一年,長期只對外國人和國內少數官員開放的友誼商店也把普通顧客請進店中。
八十年代中期,隨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着力吸引對外投資被提上議事日程,作爲“政治一條街”的長安街開始向外商敞開懷抱,不過只在延長線上提供開發空間。一九八四年,國貿中心開始在東長安街延長線上興建,六年後竣工開業,一個集辦公、住宿、會展、購物乃至娛樂多項功能於一身的小型商業社區,就此與長安街上的各類政治地標遙相呼應。
中國改革開放在九十年代煥發“第二春”,加速開放的長安街對商業資本的兼容力度順勢達到頂峯。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北京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緊鄰長安街的王府井開張,街邊立起的碩大金黃色英文字母“M”昭示,這一美國生活方式的通俗象徵在中國政治心臟地帶有了一席之地。
同在一九九二年,橫跨王府井和東單兩大黃金地段、距天安門廣場僅一公里遠的東方廣場項目啓動,後來長安街上一百六十家單位、一千八百戶居民爲此拆遷搬走,項目規模之大與牽涉面之廣在長安街歷史上實屬罕見。
與較早建成的國貿中心相比,東方廣場離長安街中心地帶更近,建成的樓宇更多,開發的面積更大,中國改革開放向前推進的速度和深度赫然可見。
佔地十萬平方米的東方廣場將長安街的開放提到新高度,但歷經二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卻開始面臨商業浪潮過度沖刷的危險,由此滋生的“一切向錢看”等扭曲價值觀也波及到長安街,致使這座以莊重肅穆著稱的“政治一條街”一度廣告林立,違章建築橫行,相關部門爲此在國慶五十週年前夕出手整治,將附着其上的“過度商業化”塵垢擦拭一淨。
進入新世紀,一枚在長安街落戶的“巨蛋”——中國國家大劇院成爲這條街道開放的最新標誌。這座建築有着一個閃閃發光的鈦金屬穹頂,遠遠望去既像一枚“巨蛋”,又像一艘太空飛船,這座文化建築的前衛和新穎程度,即便放眼全球也足以與各國頂級建築相媲美。
圍繞國家大劇院建築風格的爭議從它開工的那天起就從未間斷,無論孰是孰非,不可否認的是,與一度過度追求商業化的浪潮相比,國家大劇院的誕生讓外界看到了中國這一全球新興經濟體對本國文化事業乃至國家“軟實力”的關注。正如一家西方媒體所評論,“這枚‘巨蛋’本身就是一種表演,它想表明中國不僅經濟飛速發展,而且繁榮的同時也帶來文化上的覺醒”。
如今,在人民大會堂、“巨蛋”、麥當勞快餐廳之間遊走的行程安排輕而易舉,但將它們全部實現卻花了三十年時間,促使這些變化發生的誘因,離不開改革的持續深化與當今愈發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卻更與經過三十年發展中國今非昔比的國力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