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海河到濱海棉紡東南飛
早在19世紀,天津就已成爲華北地區最大的棉花集散地,加之海河便利的漕運條件和豐富的水資源,海河兩岸聚集了衆多的棉紡織廠。
新中國成立後,海河兩岸分佈的大型棉紡織廠包括:
天津市第一棉紡織廠(位於河東區六緯路66號,前身爲1936年的“裕豐紗廠”);
天津市第二棉紡織廠(位於河西區解放南路347號,始建於1917年,是天津地區最大的棉紡織企業);
天津市第三棉紡織廠(位於河東區鄭莊子西臺大街38號,前身爲1920年建立的裕大紗廠、寶成第三紗廠);
天津市第四棉紡織廠(位於河西區大沽南路969號,建於1937年);
天津市第五棉紡織廠(位於河東區鄭莊子大街94號,1936年建立);
天津市第六棉紡廠(位於河西區掛甲寺南北大街1號,建於1919年,前身是由民族資本家開設的北洋紗廠)。
棉紡一廠到棉紡六廠沿着海河兩側,遙相呼應,棉一的對過是棉二、棉五的對過是棉六、棉三的對面是棉四。
1
海河邊的棉紡記憶
家住河西區的70歲老人王洪生一家和棉紡有着不解之緣:他的父親(已過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開始在日本侵略者管制下的棉紡廠工作。王洪生老人的父親,三伯、四伯、五伯、七伯、七嬸都在天津第二棉紡廠工作。
“我父親很早就到城裏工作了,後來就把弟弟們介紹到工廠。當時(20世紀50年代)上班的地方和住的地方離着有十多裏遠。我們住在下河圈,廠子在上河圈,我父親上班都是擔着菜去,到城裏用蔬菜換一些錢補貼生活,還不影響工作。過去(50年代以前)沒有自來水,我們都吃海河水,後來才慢慢有了自來水。過去喝的水沒有淨化、消毒這些把關。”
王洪生老人對這些年來城市建設發生的變化感慨不已:“老棉紡廠好多都搬走了,原來的地都成了商業區、住宅樓。以前棉紡廠都有發電廠,煙囪噴的霧氣、粉塵太多,做飯太不(衛生)。現在都改造了,不然(工廠)也存活不下去。”史玉林師傅是棉紡四廠的老保全工人,1965年在棉紡廠技校學習,1968年正式進入棉紡四廠工作。說起當年海河邊的棉紡廠,史大爺告訴記者:據老人們說,四五十年代,棉紡廠還有碼頭。“那陣兒汽車少,河北、河南的棉花從南運河都能運進(天津)來,上海到天津的輪船還有呢。新中國成立以後,慢慢有了車隊,運棉花、布匹逐漸就不走水路了”。
今年58歲的史大爺已經在棉四工作了41年。“當時我進廠子的時候得有六七千人,到八十年代就有8000多人。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機器拆裝,一天一臺車牀。”
回憶起當年在棉紡廠的工作經歷,史大爺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我們是早晨8點上班,晚上5點下班。我住在河北區,騎自行車到土城上班。那個時候工作忙啊,過年過節也不歇,完不成任務就加班。當時棉紡廠織布用的是有梭機器,工作環境差,車間噪音太大了,高的時候有100分貝,八九十分貝是正常現象。我的耳朵有點背,你們說話得大點兒聲才行。現在就好多了,都是汽梭,噪音基本就沒有了。
那個時候的車間熱!溫度高,溼度大,爲了讓線‘不回捻’,三伏天都得開暖氣,冬天穿着背心幹活,廠房裏面的棉花毛兒也多。”
雖然工作條件很艱苦,但是史大爺說起當年的棉紡廠,仍充滿了自豪:“當年的棉紡工業爲國家創造了很多外匯!一個棉紡廠一年的利潤就能建一個新廠。”
2
昔日棉紡廠變身商業街
圍繞着海河發展起來的棉紡織業,在爲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爲環境帶來了壓力,天津市工業戰略東移爲解決這一矛盾帶來了契機。
2003年,天津工業新一輪嫁接改造調整開始啓動,這次嫁改調與過去的嫁改調相比,不再簡單停留於某個產品的創新和某一個企業的改制,而是與天津的海河開發這一戰略舉措相結合,工業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和佈局,實施整體戰略東移。
天津紡織抓住機遇,將海河兩岸的27家主要紡織企業進行東移,利用地級差盤活土地資源,實施整體搬遷、整體調整、整體改造,在空港物流加工區建設高新紡織工業園。
棉紡織廠置換出的土地上,現今已蓋起了鱗次櫛比的寫字樓……往日海河邊棉紡廠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已經難以尋覓,當年棉紡廠的廠址多已重新規劃改建。站在海河邊,身邊是川流不息的汽車。鱗次櫛比的商業區已經替代了當年轟隆隆的棉紡車間。
位於解放南路347號的天津市第二棉紡織廠現在已經成爲盈海園住宅樓。而曾經的天津市第六棉紡廠如今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海景公寓、海上水上運動世界和天津灣。
3
棉紡東南飛落戶濱海區
2003年開始,海河沿岸的主要棉紡企業已經東移至空港物流加工區。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尼彼歐服裝公司、棉紡織一、二、三工廠、白玫瑰針織公司、健龍保健品公司、抵羊分公司、印染分公司、賽遠保健品公司正式投產運行。至此,園區紡、織、印染、服裝產品鏈基本形成,併成爲國家級棉綢開發基地,日前與天津工業大學聯合建立了紡織服裝技術研發中心和人才培訓基地。
7月27日,記者在空港物流加工區的高新紡織工業園,見到了東移的天紡棉紡廠:高大整齊的廠房與周圍的綠樹相映成趣,廠房裏是國際一流的設備。
負責動力與能源工作的楊總工程師熱情地介紹高新科技園的概況:“高新紡織工業園自從2003年就開始規劃設計。我全程參與了紡織園區的設計、施工、驗收、運行和配套。新的紡織園區把老廠的優良設備都集中在一起,又進口了一部分先進設備。”
說起棉紡織業東移的必要,楊總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原來每個棉紡廠都有自己的發電站,一個廠子一個發電站,十個廠子就有十個發電站,合併在一起,一個大的發電站就足夠了。再比如說,原料採購這個部門,一個廠子採購10萬噸棉花,和並在一起一下子就採購1000萬噸棉花,這價格談判就有優勢了。必須得走集約化的道路,不然成本太高,廠子維持不了。”
負責節能減排方面工作的王工程師補充道:“棉紡廠由海河搬遷到濱海來,除了集約方面的考慮,也是爲了產業鏈的擴充。原來有的企業只有印染,衆多的企業整合在一起,產業鏈從初級產品加工到成本製造都有”。
新的紡織園將分散在海河沿岸的棉紡廠整合集中,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升級。高新紡織工業園供水、排污、供氣、物流配送、倉儲運輸、通訊等設施條件完備,在同一個區域內從原棉統一採購到紡紗、織布、印染、整理、服裝製作,形成內在自然產品鏈。
除了集約化道路、產業鏈的完整之外,節能減排也是高新紡織工業園的一大亮點。楊總工程師告訴記者:“我們當時的立意就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企業。紡織園規劃設計的時候,就把老專家們幾十年的節能經驗充分考慮進去了,把這些年先進節能經驗都用上。比如說,有的廠房燈設計的太多了,就要相應減少。不經常有人的地方,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也要適當減少燈的數量。還有,在用水方面,規劃的時候也採納了好多專家的意見。投資省了一大筆錢,運行又省一大筆錢。”
“重複用水、梯度用水就能節約很多水資源”,王工程師補充道。“(由於水蒸發)水廠要補水,如果補的少,水的雜質多濃度高,會影響設備使用。適當增加補水量,就能延長機器的壽命”。
海河的運輸、水資源爲棉紡織業的發展興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而老棉紡廠的原址現在已成爲鱗次櫛比的商業街。站在棉紡廠的所在地,若不是當年的老照片,我們很難將熙來攘往的人羣與轟鳴作響的車間聯繫起來。
昨日的老棉紡織廠,已經順着海河,飛向了東南方向的濱海新區。在那裏,脫胎成爲集約化、現代化的高新紡織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