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古文化街風華正茂
1986年元旦,在宮南、宮北大街上吆喝了大半輩子的攤販終於“轉正”,搬進室內,從此不懼風雨。
之後的23年裏,古文化街煥發出從未有過的青春活力。
700米長街古韻新風
改革開放,萬象更新。經歷600多年滄桑後殘破不堪的天后宮一帶建築與時代格格不入。1985年1月14日,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主持召開有關區局領導幹部會議,決定全面大修天后宮,復建宮南、宮北大街,將其一併改造成仿古文化街(據《天津市四十五年大事記1949~1993》記載)。
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1000萬元,工業、商業及交通等系統85個單位又集資1500餘萬元贊助。改造工程同年5月17日動工,12月17日竣工,1986年1月1日舉行開業典禮,1989年正式定名古文化街。
街道全長687米,寬10餘米。兩側均爲仿明清風格的磚木結構兩層建築。沿街有出售泥人張作品的華寶齋,楊柳青畫店,以及出售文房四寶、名人字畫、戲裝古玩的天一閣、藝林閣、古紡閣等店鋪80餘家。各家店鋪的匾額均由當時的書法家和名人書寫。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整條街道古色古香、富麗堂皇。
隨着古文化街的建成,天后宮同時修復開放。修復後的天后宮,山門壯觀,門內迎面牌坊彩繪生輝。匾額正面“海門慈筏”、背面“百穀朝宗”八個大字皆爲金箔所制。兩側鐘鼓樓彩繪復原,各殿也油飾一新。天后宮山門外小廣場重建起古樸的過街戲樓,兩個幡桿直插雲天。
同時,天后宮內設立天津民俗博物館,是全國僅有幾處專以展示地方民俗、研究民俗的專業博物館之一。
店家遊客眼中的變遷
如今宮南大街上店鋪面積最大的茗仁壺茶具店,已有二十多年曆史,早在古文化街開業前就已存在。該店工作人員小晶介紹:“1986年以前,沿古文化街就都是經營民俗文化產品的商鋪了,但只有極少的店鋪有正式門面,其他都是支個小攤在路邊售賣。那時候,茗仁壺出售的茶具價格、檔次都很低,來光顧的也以天津本地人爲主。這些舊事我們老闆時常提起。”
古文化街開業第一天,現住紅橋區丁字沽南大街的郝大爺就同妻子一起,拿着工作單位發的參觀券前往遊覽。由於酷愛書法,郝大爺當天便花1個月工資買了一幅全錦綾精工裝裱的名家作品。“現在漲了100倍了吧!”郝大爺說。
“1986年元旦古文化街開業後,沿街攤販全都搬進室內,不再害怕颳風下雨,遊人前來也覺得賞心悅目。”小晶說,“現在更是大不一樣了。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越來越多高品質的壺具入駐店中,顧客的選擇更加豐富。現在店裏普通紫砂壺一個大概一百多元,而最貴的賣到38萬元一個,這在以前完全沒法想象。由於古文化街已成爲國內外著名的文化旅遊街,現在顧客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我們以茶會友,交到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不僅如此,如今古文化街上的店鋪經營也更加專業和現代化。就以茗仁壺爲例,被聘用來的小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接受待客、銷售、茶道方面的培訓。
“薪水還不錯,假期也挺多。如果茗仁壺還只是當初那個露天支起的路邊攤,那這一切都不敢想象。”小晶笑着說。
“故里尋蹤”喜事連連
1989年,古文化街當選津門十景之一,定名“故里尋蹤”。
順應城市建設需要,天津市在新世紀提出將海河沿岸建設成經濟帶、文化帶、景觀帶。2001年,古文化街被納入海河綜合開發改造工程六大節點之一的海河樓商貿區中。
2004年古文化街提升改造完成。經過整修改造後的古文化街,基本延續了原有道路的線性肌理、原有建築風貌和基本格局,街兩側建築上題材豐富的彩繪,使人彷彿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同時,街內每家商鋪均安裝了完善的現代化配套設施,包括中央空調系統、防盜監控系統等,使得整個古文化街在不失古韻的基礎上,又具有現代化的使用功能。
在古文化街開街納客的同時,臨街北側的文化小城也正式開業了。文化小城由多個商業建築羣落組成,其中包括依據五行理念設計而成的五個院落,依兩棵300年樹齡的雌雄銀杏樹建成的銀杏廣場。在文化小城各個建築羣落之間,新建一處距地面20.3米、直徑6米的日晷,體現着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和古文化街、文化小城交相輝映的百年民居通慶裏、600年古建築玉皇閣也向遊客開放。
2007年10月,古文化街當選全國5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唯一一家開放商業街形式的旅遊景區。
開夜市着華裝迎國慶
爲打造海河沿岸精品旅遊線路,增加消夏娛樂夜市文化亮點項目,古文化街旅遊區於2009年7月30日正式啓動文化夜市,活動將持續到9月27日。夜色中的古文化街燈火輝煌,遊人如織。
目前新一輪的提升改造正在全面進行,隨着“中華老字號”、“曲藝演出一條街”的引入,通慶裏文化展示中心的建設,旅遊區景觀燈提升改造工程的完成,古文化街將以嶄新的面貌亮相,迎接新中國成立六十華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