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實施沒收官僚資本爲人民的國家所有,1949年年底基本完成。對於在華的1300多家外國資本企業,沒有采取直接沒收的政策,而是首先廢除了外國資本企業依據不平等條約所享有的經濟特權,然後通過監督和管制、收購、徵購等辦法,妥善處理外國在華企業。到1952年底,基本上清理了帝國主義在華的經濟勢力。新中國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強大的國營經濟。國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它形成了人民共和國的物質基礎,成爲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爲了發展經濟,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並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並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完成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項重大社會改革成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指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爲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不破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實行“耕者有其田”,民主革命的任務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下一步任務——實現社會主義也難以完成。到1952年底,全國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這是民主革命取得最後勝利的重要標誌。由於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民成爲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支持力量,也爲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契機。我們看到,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的現代化屢遭挫折失敗、屢次失去發展機遇。現代工業只是星星點點地分佈在若干城市,工業產值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很小的比例,中國仍然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中國真正走上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並且改變中國傳統農業國家的地位,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的現代化是在1949年以後大規模開啓的。1978年以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了。
新中國的成立,確立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國邁入長治久安的歷史時期,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可靠政治保證。
在近代中國,政治制度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清朝末年,在國內外情勢的逼迫下,清廷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最終形成了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基本想法。但在慈禧太后專制下,除了增加幾個部以外,不準動搖封建制度的根基。慈禧和光緒死後,清朝產生了皇族內閣,內閣成員多由皇族成員充任。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希望走上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治道路。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被袁世凱攫取。民國初年,在民國的招牌下,也曾試行政黨政治、議會制,但最後都失敗了。從此,老百姓對政黨政治、議會道路完全失望了。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建立後,最後實際上維持了“訓政”,維持了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中國共產黨一向追求在中國建立民主政治,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反對法西斯專政的政治制度,在江西蘇區建立蘇維埃共和國、試行人民代表大會的民主制度,在陝甘寧邊區實行各革命階級聯合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制度,開始摸索能夠體現絕大多數人民意願的民主制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轉變爲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應該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這種國體下的政權構成形式,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直到鄉人民代表大會的系統,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政府。1945年4月,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同志在爲大會所作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建國主張。他指出:“我們主張在徹底地打敗日本侵略者之後,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爲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至於政權組織,則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託的一切事務,並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表明,參加政協會議的各革命階級和黨派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國方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的“國體”。至於政體即政權機關,《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爲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會議的決議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意志。1954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了中央政府即國務院,任命了國務院組成人員,依法完成了《共同綱領》提出的政權機關的組成。1954年憲法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礎。這部憲法在1978年後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多次討論修訂,但這個政治制度的基礎被反覆申明和強調。國家的權力運行模式經過多次改革並且至今還在改革中,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並未動搖。在舊中國毫無政治地位的廣大工農大衆第一次成爲了國家的主人,他們的代表加入了各級政權機關,也成爲各級人民代表構成中的主要成分。在政治制度的設計中,人民第一次成爲國家的主人,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新中國的國家權力構成和政權組成模式,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能反映民意的模式、最民主的模式、最能集中絕大多數人民意志的模式。這個模式,無論在封建社會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從此,中國的歷史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新中國的成立,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少到不能再少,根本談不上國際地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後成爲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那時的中國還是在帝國主義的東方鏈條上,美帝國主義還在通過條約控制着中國,還在直接干涉中國內政,支持國民黨打內戰。中國仍然是一個沒有實力支撐的弱國,不但在戰後處理歐洲問題時沒有發言權,甚至內政問題還被提到聯合國的會議上加以討論。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就是擺脫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大大改變了世界的政治地圖,鼓舞並支持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
新中國有明確的外交政策:“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任何外國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的合法地位,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取消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辦的宣傳機關,立即統制對外貿易,改革海關制度”,收回駐軍權和內河航行權。這一外交政策,清楚地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獨立的主權國家的本質特點。只要同意上述外交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新中國可以與任何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對於與資本主義各國建立外交關係,要求“各國無條件承認中國,廢除舊約,重訂新約” 。這就叫做“另起爐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在這個原則之下,到1950年10月,就有25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17個國家與新中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通過有步驟地徹底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包括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控制權,中國人、中國這個國家就在世界面前站起來了,中國作爲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國際地位就確定了。這是整個中國近代史上所有志士仁人所夢寐以求的,“是一百多年來舊中國的政府所沒有做到的”。
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還表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戰爭。美國是超級大國,率領部分國家組成“聯合國軍”侵略朝鮮,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威脅中國的安全。爲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堅決抵抗了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經濟十分落後,仍然不在強權面前低頭,終於把美國逼到談判桌前。一個落後的國家與世界強權國家相抗衡,全世界都另眼相看。這在近代舊中國是絕對做不到的。
新中國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鬥爭的發展具有深刻的久遠的影響” 。新中國剛一成立,就通知聯合國祕書長,不承認國民黨政府派駐聯合國的外交代表,並且出席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提出中國的主張,發出獨立主權國家的聲音。此後,中國在國際社會一貫強調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強調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反對帝國主義霸權政治,主張多極政治,主張發達國家要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主張對話反對戰爭,等等。這些都充分展示了新中國的國際關係理念,對構建和諧國際關係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60年的發展特別是最近30多年的發展,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取得巨大進步。當然,我們不能驕傲。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後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在60年之後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回顧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同志當年的預言,是何等親切、何等振奮!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爲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時候,我們更加體會到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和巨大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