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兩代人講述
城市美容師美麗記憶
他們,和城市一起醒來,沐浴着第一縷陽光,爲城市拂去粒粒塵埃。
他們,身影遍及城市的每個角落,用自己的勞動美化市容。
他們,被稱爲“城市美容師”,和我們的城市一起美麗。
王寶珠、孫琪,津城兩代環衛工人,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昨日今天。
搖鈴倒土進戶磕灰
今年84歲的王寶珠老人1950年來到天津,成爲一名淘糞工,直至1986年退休,一直工作在環衛工作第一線。36年裏,老人見證了天津環衛事業從無序到正規、從人工到自動化的全過程。
五六十年代,每天早晨5點,王寶珠準時醒來,簡單洗漱之後,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背上竹筐,推上手推車,穿行在河西區的里弄小巷,開始挨家挨戶去“磕灰”。
“那時淘糞不叫淘糞,叫‘磕灰’,人們稱呼我們是‘磕灰’的”,王寶珠老人回憶說,“這是因爲那時候不像現在,每家每戶都有水衝式廁所,而是幾戶人家共用一個公用廁所,每次方便完了,就用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的爐灰蓋在上面,所以就叫我們‘磕灰’的……”
那個時候平房較多,街道也不像現在這樣寬闊,有些小巷子僅能容一輛手推車通過。王寶珠將手推車放在巷子口,然後將收集來的“灰”倒在車上。每輛小糞車上放4個稀糞箱或4個灰糞筐,然後再把糞便送到指定的地點。
“裝滿了糞便的小車至少有200公斤,最重的時候有400公斤,需要兩個人才能推得動。”回憶起往日的辛苦,老人感慨萬千。
對於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來說,每天清晨喚醒他們的不是馬路上汽車的轟鳴聲,而是遊走在街道上的搖鈴聲。雖然沒有從事過清運垃圾的工作,但王寶珠老人對這個行業也很熟悉,因爲他們相同的上班時間,相同的服務羣體。對這些“城市美容師”來說,他們的工作程序幾乎一樣。
一聽到搖鈴聲,市民們便走出家門,把頭天積攢的垃圾倒入環衛工人的手推車裏,後者再將手推車推到大街上,把垃圾再次轉運到馬車上。那時巷子窄,容不下馬車,只能大車換小車的倒換。“那時候的垃圾主要是煤灰,每到冬春兩季,白菜幫子佔了大部分,非常沉。”老人說,“當時沒有多少汽車,只能用馬拉車,所以每個清潔隊都有十幾匹甚至幾十匹的馬。”
17歲姑娘當起環衛工
據統計,截至1961年,全市共有清潔職工5860人。他們和王寶珠老人一樣,每天清晨喚醒沉睡的城市,拂去城市面龐的浮塵。在他們的印象裏,新中國成立後的津城市容,就如一張黑白素顏照片,樸素而整潔,而這,正是他們的勞動成果。
“文革”期間,天津市各級清潔組織機構基本癱瘓,清潔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1978年後,環境衛生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1978年至1979年恢復建立了市、區環衛局,全市增加環衛工人5000名,並投資興建了大批環衛設施,爲全面開展環境衛生工作奠定了基礎。更爲重要的是,全市增購環衛汽車800部,爲津城環衛清掃工作機械化打下了基礎。
1979年,王寶珠升任南開區環衛局副局長,負責轄區道路清掃、垃圾收運、公廁衛生等全面工作。在同一年,17歲的孫琪來到河北區環衛局,成爲一名女環衛工人。
“剛開始那會兒,還抹不開面,一個小姑娘家做環衛工人,感覺怪不好意思的,上班戴着口罩,遇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孫大姐說。當時她和幾位姐姐們一起負責南口路等幾條道路的路面衛生,“5點鐘起牀,每組6人,6點多掃完整個南口路,然後再收集運送垃圾……”她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到1984年,市內六區及塘沽區都成立了環衛汽車隊,七處環衛汽車隊共佔地近200畝,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孫琪和她的同事們再也不用像王寶珠時代的環衛工人那樣,趕着馬車行走在街道上,她們要做的是,是把垃圾箱裏的垃圾用小車運送到垃圾中轉站,然後再有專業的車隊轉運到垃圾處理廠。
年輕的孫琪每天早上揮舞着比她還高的掃把,和幾個同事一起推着幾百斤重的垃圾車,奔波在道路上。如今已經走上領導崗位的孫琪依然堅持每天上街,時不時地替環衛工人掃一段路面。雖然已經年近半百,她揮舞起掃把來依然虎虎生風,她說,掃地也有技巧,不同的路面用不同的手握掃把的方式,“那時的路面不像現在全是柏油路面,還有很多土路,有些路掃起來很麻煩。”常年工作在環衛第一線的她最能體會環衛工人的辛苦。
環衛步入自動化
當記者問起孫大姐什麼時候最辛苦時,她毫不猶豫地說:“下雪的時候最辛苦。”她清楚地記得1980年冬天的那場暴雪,當時在小王莊附近負責道路清掃任務。那時還沒有多少掃雪車,清除積雪主要靠人工。現在已經很難想象,覆蓋全城的積雪是靠環衛工人用小推車一點一點清除掉的。“大風吹在臉上刺骨的疼,大雪夾雜着小雨,落到地上就是一層冰,用掃帚根本就不管用,只能用鐵杴一點一點地鏟……幹起活兒來就不敢停下來,一停下來身上的汗水就會變涼,很容易感冒。”連續幾個日夜幾乎沒有閤眼的勞動後,孫琪終於頂不住了,一向自認爲非常堅強的她在家裏大哭了一場。“主要是累的,第二天還得照常上班,路上還有那麼多積雪等着清除呢。”孫琪說。
孫琪回憶,由於那時候硬件條件有限,下一場雪需要半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將主幹道路上的積雪清除掉。1989年11月24日,市政府頒發《天津市市區冬季清雪暫行辦法》,使市區清雪工作納入了依法管理的軌道。
據資料顯示,到上世紀末,市區2723萬平方米主要道路全部由環衛專業隊伍清掃,清掃率達100%。道路清掃採取劃分等級、明確標準、全面普掃、重點保潔的方式,清晨普掃,白天保潔,主幹道和繁華區全天候保潔,全面實行“巡迴保潔法”和“機掃、水洗、人工保潔一條龍作業法”,道路清掃保潔逐步向機械化發展。
退休後看津城變化
做了一輩子環衛工作,如今已經84歲高齡的王寶珠老人心中依然珍藏着難以割捨的“環衛情結”。
作爲新中國最早的一批環衛工人,王寶珠老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光榮退休後,每天早上,他都會早早起牀,將居住樓周邊包括三個小花園、多塊綠地、樓道、甬道等地方清理一遍。退休後的20多年來他清掃的垃圾總量已經很難用數字來統計,只有他每年都要用壞的20多把掃帚記錄着他平日工作的點點滴滴。
近幾年來,本市加大了對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的力度,把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美化津城列爲民心工程之一。特別是去年以迎奧運爲契機,以增強城市載體功能爲重點,以改善民生民計爲目的,對68條道路和20片重點地區開展實施了“迎奧運道路和重點地區市容環境綜合整治”。
今年,又完成了八大公園、五片核心區、156條道路、126個髒亂點位、4項社區環境的綜合整治。調查顯示,市民對整治後的市容滿意率達到了99.5%。
如今,津城環衛工作者正在用他們辛勤的勞動,美化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換來我們整潔的生活環境。他們,和我們的城市一起美麗。
60年環衛大事記
1949年至1952年
增設水上垃圾船,開闢五河十岸的垃圾收運。
1954年
制定道路清掃保潔指標,步入科學管理軌道。
1965年
新建公共廁所130座,新中國成立以來市區新建公廁最多一年。
1978年至1979年
恢復建立了市、區環衛局,全市增加環衛工人5000名,增購環衛汽車800部。實施《關於城市衛生管理的試行規定》。
1990年
新建集裝箱垃圾轉運站194座,生活垃圾收運實現了密封化。
1993年
發佈《天津市環境衛生管理規定》《天津市建築垃圾工程渣土管理規定》。
1997年
10月26日定爲天津環衛工人節。
2003年
頒佈《天津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2008年
開展迎奧運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共涉及68條道路。
2009年
開展新一輪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綜合整治了158條314公里道路。制訂《天津市公共廁所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
王寶珠
“‘磕灰’變成了水衝,馬車換成汽車,步槍換成大炮,現在都自動化了。原來垃圾車上主要是爐灰和白菜幫子,現在垃圾沒有爐灰和白菜,構成更多樣化,這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孫琪
“通過多次的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天津變得越來越漂亮了,來津觀光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看到這麼美的市容市貌,外地人都豎大拇指,苦點累點,值!而且現在再也不像那個時候一樣害怕下雪了,現在有了專業的清雪車,不用三天就能清理完主幹道路上的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