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海泰杯”國際非職業鋼琴比賽初賽濱海舉行,日本鋼琴教育家感嘆:中國琴童累中國琴媽瘋
近日,“海泰杯”國際非職業鋼琴比賽初賽在濱海高新區舉行,包括本市在內的一百多名鋼琴愛好者報名參加了比賽。在大賽的揭幕儀式上,受邀擔任本次大賽評委的日本鋼琴教育家麻裏子女士談到兒童的鋼琴教育時感慨道,在中國,她看到了家長們在教育孩子學習鋼琴時完全不同於日本家長的另一種狀態。“爲了讓孩子學好鋼琴,‘琴童’家長付出的比孩子還要多,他們的生活完全被孩子學琴這件事情左右,幾乎是一種瘋狂的狀態。”麻裏子女士說。
來自日本鋼琴教育家的言論在本市很多“琴童”家長那裏得到了印證。
市少年宮鋼琴培訓班是“琴媽”聚集的地方。上週日,記者在這裏看到前來送孩子學琴的於子芳女士,談到做“琴媽”的經歷,於女士頗有感觸。在一年半的學琴過程中,她和6歲半的女兒都經歷了一段難熬的時光。於女士和麻裏子女士的講述,能讓人清晰地感覺到中日兩國家長對待孩子學琴的態度截然不同。
學琴就爲讓孩子有個特長
“我很喜歡鋼琴,但因爲小時候家裏沒條件,所以一直都沒有學,這也成爲我心裏的一個遺憾。女兒兜兜很小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要不要讓她學琴,但是一直猶豫不知道能不能堅持下來,都說沒有不堅持的學生,只有不堅持的家長,學琴就怕家長不能堅持,因爲家長放棄所以孩子就會放棄。那時候我還不敢確定自己是否有勇氣當‘琴媽’。”談起當初讓孩子學琴時的心路,於女士仍然很感慨。
“就在猶猶豫豫中,兜兜已經5週歲了。去年春節時,我們帶孩子回奶奶家,兜兜一個7歲的表姐就練鋼琴,去她家時她還給我們演奏了幾首曲子,我當時就特別羨慕,那麼小的孩子能彈這麼好的曲子,兜兜當時也對鋼琴挺有興趣,我又想現在社會競爭激烈,需要的是有綜合素質的全面型人才。我希望孩子能通過學琴有個特長。於是,我女兒就開始學琴了。”
麻裏子女士告訴記者:“日本5歲半的兒童中大概有25%的孩子在學習鋼琴,但是他們的父母讓他們學琴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孩子對鋼琴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彈鋼琴就像小時候玩玩具一樣,很開心。很少有家長是因爲想讓孩子將來成爲一名鋼琴家而強迫他來學琴,在這方面,中國的家長們似乎有點不同。”
練琴威逼利誘軟硬兼施
說起孩子剛剛學琴的情形,於子芳說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日子。“孩子因爲小,貪玩、善忘,彈着彈着就沒興趣了,開始的時候我常常跟她發火,那時候每次練琴就好像上戰場。爲了讓她好好彈琴,我威逼利誘,什麼辦法都用上了。每天從琴行回來的路上我都帶她去超市,滿足她的‘零食慾望’,每週應她要求去吃一次肯德基。後來,孩子的老師告訴我,幾乎每個琴童都要經歷一次或多次‘高原時期’,媽媽不要焦急,要循循善誘。我就適當地減少了兜兜練琴的強度,讓她先挑自己感興趣的曲子來彈,慢慢地,孩子就適應了”。
陪琴孩子彈琴全家閉嘴
和所有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一樣,爲了讓孩子練好琴,一年半來,“陪孩子練琴”成爲於女士生活的主題。
“物質上的付出當然是必要的了,首先買琴已經是不少錢了,然後每週學琴費、練琴費、鋼琴調律費、參加比賽考級費、聽音樂演奏入場費……我每個月還要帶着女兒到北京看兩到三場音樂會。”談到女兒練琴的花費,於女士說。然而,除了物質上的付出,於女士付出更多的還有時間和精力。
女兒學琴後,於子芳的日程通常是這樣的:早上8點送孩子去幼兒園,下午4點半接回家,6點爲全家準備好晚餐,8點陪着孩子去學習一個小時的鋼琴然後帶她回家,接着指導孩子做家庭作業……週末晚上有音樂演出時還要帶孩子去觀看,“孩子在家練琴時,我們全家一句話都不敢說,連爺爺奶奶都不能發出任何聲音。”於女士說。
琴媽豪言從樂盲到半個專家
教育視點
“在這一年多時間裏,我的生活改變了很多。我以前不會開車,但爲了送孩子學琴方便我就學車了。每天都有一個小時坐在鋼琴旁陪她練琴。我以前連五線譜都不認識,現在爲了能好好陪女兒學琴,我每次一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下載打譜軟件,去‘琴童’論壇與別的琴媽們交流經驗。最重要的是,爲了配合孩子練鋼琴,我自己都開始學琴了。”於女士說。
於子芳說,孩子學琴後,她就開始學習樂理知識,現在對五線譜、節奏、大調小調等已經很瞭解了。“我周圍好幾位媽媽都說,如果不是爲了培養孩子,她們根本不會去了解音樂,據說孩子學琴十年的,媽媽都成了半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