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鐵道部部長劉志軍
【提要】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僅有2.2萬公里鐵路。到2008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到8萬公里。
1997年到2007年鐵路實現六次大提速,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去年8月1日通車的京津城際鐵路,列車時速達到了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運營速度最高的鐵路,中外媒體形象地稱之爲‘中國速度’。”談起新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志軍的話語中充滿豪情:“‘中國速度’,既是指我國高速列車的速度,也是指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着我們國家的騰飛鉅變,鐵路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提速和高速給人民羣衆帶來更多實惠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談論鐵路的“提速”和“高速”,認爲這已成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火車頭”。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京津城際開通後形成的‘同城效應’,這條高鐵有力地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劉志軍介紹,除了京津城際鐵路,去年以來,合肥—南京、合肥—武漢、石家莊—太原等客運專線也相繼開通運營,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高速鐵路提供的服務。
我國高速鐵路的迅猛發展是以1997年到2007年鐵路六次大提速爲基礎的。作爲組織者,劉志軍對鐵路提速有着深切的感觸:“長期以來,我國鐵路運力與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通過實施既有線提速,是短時間內擴充運輸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六次大提速以較小的代價和較短的時間提高了運輸能力,僅第五次和第六次提速,就提高了50%以上。尤其是第六次提速,在跨區域的中心城市之間和城市密集地區大量開行‘和諧號’動車組列車,時速達到200—250公里,我國就此進入了高速鐵路時代。”
六次大提速和高速鐵路的發展,對人民羣衆來講,意味着更多的實惠,這讓劉志軍感到欣喜。“鐵路推出了普通旅客列車、夕發朝至列車、一站直達列車、高速動車組列車等多種客運產品,人們出行有了更多的選擇;我國省會城市之間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間列車運行時間,比第一次提速前普遍壓縮了一半以上,鐵路旅行更加快捷;新型客車大量投入運營,舊的車輛也進行了全面改造,動車組列車更是爲旅客提供了高品質的乘車條件,旅行更加舒適。”
劉志軍說,黨的十六大以來,大規模鐵路建設全面展開,目前,開工建設新線總規模達到3萬公里,到2012年新線建設總規模將達到5萬公里,其中,客運專線1.3萬公里。今年年底前,時速350公里的武漢—廣州、鄭州—西安客運專線和時速250公里的寧波—台州—溫州、溫州—福州、福州—廈門客運專線也將通車。京滬高速鐵路等客運專線和城市密集地區的城際鐵路建設正在順利推進。同時,一大批現代化客站能力充足、功能完善,與地鐵、公交等無縫銜接,旅客可以“零距離”換乘,出行更方便。
貨運的快速發展爲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國成立後,鐵路作爲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實現了貨運的大發展,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我國鐵路貨物發送量達33億噸,是1949年的近60倍;貨運週轉量達24817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135倍。目前,我國鐵路以佔世界鐵路6%的營業里程完成了世界鐵路25%的工作量,運輸效率世界第一。
鐵路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劉志軍說,“青藏鐵路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壯舉。鐵路建設者和運營單位職工挑戰極限、勇創一流,在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上取得重大成果,建成了世界一流高原鐵路,而且實現了青藏鐵路安全平穩運營。”三年來,青藏鐵路共運送旅客899萬人,格爾木至拉薩段完成貨物到髮量697萬噸,有力地促進了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
劉志軍介紹:“2003年以來,我們依靠自主創新發展重載運輸,在世界鐵路重載運輸舞臺上搶佔了制高點。在大秦鐵路,採用大功率機車、大軸重貨車、列車控制同步操縱等新技術,密集開行1萬噸和2萬噸重載列車,2008年煤炭運量達到3.4億噸,是原設計能力的3.4倍,成爲世界上年運量最高的鐵路,創造了世界鐵路重載運輸的奇蹟。”
在談到鐵路在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時,劉志軍說:“全國鐵路90%以上的貨運運力用於保障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物資運輸,全社會85%的木材、85%的原油、80%的鋼鐵及冶煉物資、60%的煤炭、大量的‘三農’物資運輸是由鐵路完成的。在抗洪搶險、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中,鐵路在人員和物資運輸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談到進一步擴大鐵路貨運能力時,劉志軍十分興奮:“在大規模鐵路建設中,我們將加快建設一批連接東中西部的區際幹線和煤運通道,到2012年底,將新增1.3萬公里區際幹線,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大能力貨運通道。”
必須倍加珍惜鐵路加快發展的歷史機遇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僅有2.2萬公里鐵路,其中,近一半處於癱瘓狀態。經過60年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到2008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到8萬公里。鐵路路網質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時速60公里以下的低速鐵路,提速到140公里—160公里的提速鐵路,發展到現在200—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鐵路技術裝備由蒸汽機車時代,發展到內燃和電力機車時代,又發展到現在的高速動車組時代。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鐵路發展迎來了極爲難得的黃金機遇期。這幾年鐵路的加快發展,首先得益於科學發展觀的引領。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加快發展鐵路的重要部署。國務院批准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確定了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的目標和措施,繪就了我國鐵路發展的宏偉藍圖,爲鐵路又好又快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強大動力。”劉志軍說,“其次,得益於各省市自治區、國家有關部門和廣大人民羣衆的大力支持。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政府在政策、資金和徵地拆遷等方面給予鐵路大力支持。廣大人民羣衆期盼鐵路加快發展,並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理解、鼓勵和鞭策,形成了加快鐵路發展的強大合力。”
“鐵路的大發展還得益於在改革開放中,堅持把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成功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和鐵路路情的自主創新之路;得益於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得益於60年來鐵路形成的堅實基礎。”劉志軍說,“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艱苦奮鬥、拼搏奉獻,不僅建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傳承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在這種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創造更加燦爛的今天和明天。”
有人說劉志軍是“站在火車頭上的部長”,每逢關鍵時刻,他都添乘機車現場檢查和指揮。“鐵路運輸直接關係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的疏忽大意,我深感責任重於泰山。”在劉志軍的帶領下,如今,鐵路各級領導添乘機車已成爲制度和習慣,這對於轉變領導幹部作風、確保運輸安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有兩句話常掛在劉志軍嘴邊,“高標準、講科學、不懈怠”和“苦幹實幹拼命幹”。“前一句講的是一種精神,就是要瞄準世界一流水平,堅持科學發展,永不鬆懈地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後一句講的是一種作風,當前,我國鐵路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機遇千載難逢、稍縱即逝,不拿出點拼命精神是不行的。”
中國鐵路的發展前景更加美好
目前,中國鐵路正以加快建設發展的歷程,書寫着輝煌壯麗的新篇章。劉志軍介紹,從路網規模看,我國目前位居世界第三,美國是27萬公里,俄羅斯是8.5萬公里。到今年底,我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8.6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從現在起到2012年,未來3年是我國鐵路發展的重要節點。到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由目前8萬公里達到11萬公里以上,電氣化率、複線率分別達到50%以上。”談到鐵路發展的未來,劉志軍透露,到2012年,我國發達完善鐵路網將初具規模,鐵路運輸能力緊張狀況初步緩解,“一車難求、一票難求”的現象會有較大改觀,不僅貨物運輸能力大幅度提升,而且旅客能夠充分享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舒適的服務。
展望2020年,劉志軍充滿信心地說:“到那時,我國鐵路將基本實現現代化。主要幹線實現客貨分線,貫通東、西、南、北、中的區際幹線網全面建成。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其中,客運專線1.8萬公里,我國主要城市密集地區將建成城際鐵路網,運輸能力總體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人民羣衆夢寐以求的‘人便其行、貨暢其流’願望將真正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