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揭曉。南開大學獲得二等獎8項、三等獎19項,位列獲獎總數第五位,前四位分別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武漢大學。
南開大學獲得二等獎的項目爲李維安等的著作《公司治理評價與指數研究》、陳洪的著作《中國小說理論史》、羅宗強的著作《讀<文心雕龍>手記》、周京奎的著作《金融支持過度與房地產泡沫--理論與實證研究》、逄錦聚等的著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繼承與發展》、高永久等的研究報告《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國家利益--對境內外“東突”勢力與恐怖主義活動的思考》、柯平等的著作《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李慧明等的著作《內外均衡,一體循環--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思考》。
武東生的論文《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的榮辱觀》、楊謙的著作《中國哲學的現代追尋》、齊善鴻的著作《道本管理:精神管理學說與操作模式》、薛富興的著作《分化與突圍:中國美學1949-2000》、李翔海的著作《民族性與時代性--現代新儒學與後現代主義比較研究》、李娜的著作《數理邏輯的思想與方法》、曾曉渝的論文《論次清聲母在漢語上古音系裏的音類地位》、意西微薩o阿錯的論文《語言深度接觸機制與藏漢語言類型差異問題》、盧盛江校考的著作《文鏡祕府論匯校匯考》、李治安的著作《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訂本)》、李金錚的論文《革命策略與傳統制約:中共民間借貸政策新解》、劉澤華的著作《中國政治思想史集》、陳志強的著作《巴爾幹古代史》、趙學功的論文《核武器與美國對朝鮮戰爭的政策》、周立羣主編的著作《創新、整合與協調--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前沿報告》、冼國明等的論文《FDI、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郝壽義的著作《區域經濟學原理》、朱光磊的論文《“職責同構”批判》、彭華民的著作《福利三角中的社會排斥:對中國城市新貧窮社羣的一個實證研究》獲得三等獎。
此獎項每3年評選一次,範圍是已發表和出版的成果,旨在表彰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績,鼓勵廣大科研人員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大力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推動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更好地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此次評選共有648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38項,二等獎205項,三等獎392項,成果普及獎13項。(通訊員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