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份來自省第十屆政協委員秦豔的關於貴州省青少年“生存教育”的提案裏稱,在一所學校的問卷調查表明:現在80%的孩子不會洗衣、做飯、做家務。由於家長長期嬌生慣養、溺愛,造成青少年從小就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家長不在身邊時就無法生活。
這個提案裏還說,據一份調查報告稱,在我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約有17%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爲問題的困擾,突出表現爲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此外,不少人難以應對逆境,在受到打擊,或者不如意時不知咋辦,有的竟然做出極端的舉動,甚至自殺。
現在的青少年到底怎麼了,他們的生存教育應該如何走,將走向何方?部分政協委員談了他們的觀點。
生存能力弱源於升學壓力大
付薇莉委員(貴陽實驗二中高級數學教師)
“現在青少年生存能力普遍薄弱,其根本原因在於升學壓力大!”付薇莉委員表示,要增強青少年的生存能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體系首先就應有所改變,應從現行以升學率爲硬指標的評價體系向綜合性評價體系轉變。
有30年教學經驗的付薇莉委員說,近幾年來她越來越切身感受到大部分學生在生存能力上非常弱,衣服不會洗、房間不會收拾,甚至一些學生到高中都需要家長每天上放學接送,到了大學甚至還需要家長陪讀。這與現在許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文化知識、業餘特長等方面的教育,忽視生活、生存能力的教育有直接關係。
“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升學壓力大!”付薇莉委員認爲,在升學壓力下,許多家長都只重視孩子的“短期目標”——上好中學、好大學,而對“長期目標”——生存能力的教育卻幾乎忽視。如果對學校的評價體系真正轉變爲綜合性評價,並有針對性地增加關於學生生存能力方面的評價指標,“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青少年的生存能力一定會逐步得到增強!”
另外,在青少年生存能力教育上,學校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付薇莉委員表示,自己所在的貴陽實驗二中,專門設有每週一節的“綜合實踐課”,課上主要教授孩子們如何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陽光體育運動、消防逃生演習、烹飪大賽等增強生存能力的訓練,近年來也在學校定期舉行。
改善青少年的生存環境
滕紅委員(團省委副書記)
“人的社會化就是不斷適應現實社會的過程。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周圍環境對他們的成長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爲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目的是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促進青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全方面得到發展。”
滕紅委員認爲,在目前青少年的生存環境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應試教育指揮棒導致部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擡頭,使得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淡化和信仰危機;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針對這樣的現實,她認爲應該採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首先,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對青少年的服務功能。在服務上,應該暢通青少年的訴求渠道,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如省青少年維權中心開通12355維權、心理諮詢服務熱線等。其次,關注弱勢青少年羣體和犯罪及有過錯的青少年成長,如“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對少教所的青少年一對一志願幫扶”等;第三,形成優化社會環境的合力,如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對黑惡勢力的打擊力度以及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
增強孩子生存能力家長意識應先行
陳昕委員(貴陽六中校長)
“青少年生存能力逐年下降,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都有責任!要扭轉這一局面,家長的意識首先應先行!”陳昕委員認爲,由於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多數家長都是大包大攬。很多家長走入了一個誤區,生怕洗衣、拖地等耽誤了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成績。
“其實,做家務也是支撐學習成績上升的一個因素,”陳昕委員說,勞逸結合不僅不影響學習,相反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陳昕委員舉例說,她所在的貴陽六中,儘管高三學生的學習時間特別緊,但學校都要求高三學生必須參加每週一節的“興趣課”,跳繩、拔河、唱歌、跑步,甚至做手工活,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項目。3年多下來,學生、老師普遍反映良好。
另外,學生安全問題也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校生存能力教育的開展。陳昕委員表示,去年初的凝凍災害、年中的汶川大地震中,學校都有學生利用假期自願奔赴災區擔當志願者。“對於孩子們的這些義舉,雖然學校很贊同,卻不敢完全支持!”陳昕委員說,面對學生的安全問題,學校現在揹負的責任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