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月27日,天津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響起了七百餘名天大學子用四川話表達的問候:“熱烈歡迎閔恩澤老爺爺!”——同學們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達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閔恩澤院士做客天津大學“北洋大講堂”的歡迎之情。
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07年度十大科技英才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這位被譽爲“中國催化劑之父”的耄耋老人,以自己愛國奉獻、不懈鑽研、引領前沿的諄諄教誨,爲天大學子講述了自己“催化五十年、創新伴我行”的故事。天津大學校長龔克、黨委副書記李義丹與700餘名學子一起聆聽了報告。
“看見五星紅旗的時候,我想:好不容易回來了!”
閔恩澤院士在報告中回顧了自己年輕時出國留學及在新中國成立後回國的經歷。1948年3月,閔恩澤到美國攻讀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美國國會通過了“禁止學理、工、農、醫的中國留學生離開美國國境”的法案——他繼續學習並於195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受聘於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擔任副化學工程師,一年後提升爲高級化學工程師。
留學的收穫遠遠超過了閔恩澤出國時的期望,他學會了一套工業研發的本領,學會了如何把用戶的技術問題轉化爲課題在實驗室進行研究,並將實驗成果應用於實踐。但是,新中國突飛猛進的建設成就和家人的期待時時牽動着了閔恩澤的歸國之心。在朋友們的幫助下,他與愛人歷經波折輾轉香港回國。“在通過羅湖橋時看見五星紅旗飄揚,我想:好不容易回來了!”閔恩澤院士滿含感情地回憶說。
“你挑着擔,我牽着馬”,甘做中國石化隊伍建設的催化劑
講座上,85歲高齡的閔恩澤院士唱起了《西遊記》主題曲:“你挑着擔,我牽着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並以此與大家分享了唐僧的用人之道——“因材而用、使用能人、以情御人、互利共贏”,用劇中四主角的分工協作、不畏艱險、堅持到底來描述他帶領的中國石化團隊。閔恩澤牽頭的“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牀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獲得了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他和他的團隊歷時20年,才讓這項工藝從頭腦中走進了實驗室,繼而走上了工業應用。
閔恩澤院士說,這些年,他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催化領域的攀登者。這個責任很重,因爲他認識到,“做科研不僅要有信念、方法,還要發揮優勢各盡才華,講團隊精神團結協作。”
“年輕人要承擔歷史重任,打好自主創新的基礎”
閔恩澤院士把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在大學階段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並養成了勤奮學習的習慣。他說,那段時間打下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培養起來的外文閱讀能力,成爲了他後來轉變領域、不斷學習的有力武器。他深情寄語天大學子“要發奮讀書,不斷勤奮學習,積累科技知識;勇於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鍛鍊成才。”
閔恩澤院士對天津大學多年堅持實施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學生科技英才工程、“挑戰杯”科技學術競賽等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做法深表贊同與欣慰。他說,治學科研應該“具有深刻的觀察力去認識現有技術的極限,設想繞行開拓的可能途徑,並把這些構思成功地變爲現實。”他還爲天大學子親筆題寫:“愛國、愛黨、愛人民,奉獻、勤奮、執著、創新,誠信、寬容、謙虛、熱情!”天大學子也以一聯“先生有恆,一心報國盡華恩;赤子逐志,半世爲民佈德澤”回贈給他,向這位爲中國科技事業做出貢獻的科學家致敬。(通訊員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