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青年報記者]我想請問李瑞英委員一個問題。您既是政協委員,又是媒體人士,請問在籌辦上海世博會的過程中,政協委員發揮了哪些作用?您又將怎麼樣向觀眾介紹上海世博會?謝謝。 [ 2010-03-08 14:16:06 ]
[李瑞英]其實您的問題包括了兩方面:一是政協委員在世博會的籌辦過程中做了哪些工作;還有作為媒體人,如何向觀眾介紹世博會。 [ 2010-03-08 14:16:32 ]
[李瑞英]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系,我確實接觸世博會的事情、消息越來越多了。大家也可能注意到了,在倒計時一周年的時候,我們新聞聯播的口播前面報題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每個星期五晚上的提要裡就說:今天距上海世博會還有多少多少天。到了倒計時一百天的時候,就改成了每天都要播報:『各位觀眾晚上好,今天是多少號,星期幾,今天距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多少多少天』。 [ 2010-03-08 14:20:31 ]
[李瑞英]這個提示非常好,它告訴全國人民,我們世博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我們的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我們的欣喜狀態,真的在集聚,就像那時候期待奧運會一樣,我們非常高興、非常喜悅,我們做好了一切的准備。同時,作為政協委員我們也注意到,這兩年來,全國的政協委員都特別關注世博會,有很多考察團、調研團都去了上海。2009年9月,全國政協委員的視察團就到了上海,對世博會在籌備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應該建立哪些機制做了一些調研,而且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建議。 [ 2010-03-08 14:21:00 ]
[李瑞英]比如說世博會對咱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效應,是不是應該高度認識而且深刻挖掘,還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隨著世博會的臨近要步步昇溫,這一切建議都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據我所知,不少委員寫了這樣的提案,而且非常具體。我記得趙文委員寫了提案,應該抓住世博會的機遇,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有六名委員一起提議的,提昇世博會過程中文化的內涵。這些提案都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 2010-03-08 14:22:03 ]
[李瑞英]作為一個媒體人,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本我,一個是媒體人的我。其實我覺得,世博會這麼長的時間,要持續將近二百天的報道,在我們電視發展史上還是沒有過的。這麼長的時間,其實也是對我們媒體人的一種考驗。在這次報道的過程中,也是我們媒體人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我比較感興趣的,有論壇、有演出,還有一些體驗式的活動。體驗式的活動在中國舉辦的很多活動當中可能是比較少一點的。我記得有一個介紹的時候就說,好像是以色列的館,要展出一個很神奇的微型的膠囊,排隊到那裡的時候,是一種最新的體檢的模式,吃下去這個膠囊之後,就以人體漫游的方式,進行了一次無痛苦的體檢。我對這個很感興趣的,而且科技含量非常高,這樣就會帶著我們的觀眾去看,然後說明它的道理,發掘它的科技含量。 [ 2010-03-08 14:23:22 ]
[李瑞英]剛纔我們漢民委員也說了,現在預計是七千萬人次參觀的規模,每天要四十萬人次。這麼大的地方、這麼多館,一次肯定是看不完的,所以我建議大家找最感興趣的,或者排隊人少一點的,要不然排隊耽誤的時間比較長。更多的人是沒有辦法去現場的,所以我們的攝像機就是您的眼睛;我們的話筒,就是您的耳朵,我們會帶領觀眾去看那些有趣的東西,讓您走進世博,共享世博。 [ 2010-03-08 14:23:47 ]
[周漢民]我是全國政協委員做了八年,我有兩點補充。第一點補充,我們全國政協連續兩年就同一個主題舉行記者招待會,世博是唯一的一個,說明了全國對世博的關注,也說明了各位對世博的關注,我們衷心感謝大家。第二,去年全國政協大會發言中,關於世博的大會發言就有兩篇。今年我們全國政協大會發言,明天上午就有關於上海世博的大會發言,同樣說明政協委員對世博的關注。我就補充這兩點。 [ 2010-03-08 14:24:25 ]
[趙進軍]如果允許的話我也希望能夠補充一下,全國政協與世博會,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問題。我是全國政協外委會的副主任,我想強調的是,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十分關注上海世博會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去年,我們中央領導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外交』這樣一個概念,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什麼是『公共外交』,這個概念各個國家不完全相同,昨天楊潔篪外長在他的記者招待會裡也講到了,公共外交是我們中國外交的一個拓展的方向,強調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 2010-03-08 14:25:35 ]
[趙進軍]我們全國政協去年曾經組團由我們政協外委會主任趙啟正率團,到上海世博會進行調研、考察,並且形成了一個系列的報告和建議,它的主題就是『以上海世博會為契機,要大力推動公共外交』。剛纔很多委員講到了,上海世博會這麼大的場面、這麼多的參觀者,是我們開展『公共外交』的一個最好的平臺。我們全國政協外委會為了搞好『公共外交』,從去年以來,可以說從2008年本屆外委會成立之日起,就把『公共外交』列為我們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舉辦了多次以『公共外交』為主題的研討會。 [ 2010-03-08 14:27:07 ]
[趙進軍]我們最近還專門出版了一個『公共外交』的刊物,目的就是要在政府的主導下,能夠匯聚機關、機構、社會團體包括廣大民眾的力量,來向世界說明一個真實的中國,來解釋我們國內外的政策,還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使我們中國能夠更好地和世界推進一種共贏的合作和友好的關系。最近政協開幕的時候,賈慶林主席在工作報告當中特別提到了政協外委會大力推動『公共外交』,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我們今後還要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同上海方面,同世博會方面,緊密合作,開展『公共外交』。謝謝。 [ 2010-03-08 14:27:38 ]
[香港文匯報記者]有兩個問題想問一下周漢民委員:一個是剛纔也說到了精彩的世博會,我想精彩的世博會也離不開開幕式。前不久,據說上海砍掉了一個可以堪比奧運會開幕式的華麗的開幕式,作為上海人也比較遺憾,請問一下這是什麼原因?是不是資金的問題?現在的取代的方案有什麼樣的亮點?第二個問題想問一下香港館,您覺得香港館能夠作為永久性建築保留下來的可能性有多大? [ 2010-03-08 14:28:10 ]
[周漢民]先回答您第二個問題,關於香港館。香港參與上海世博會,表現出巨大的熱情,不僅有香港館,還有最佳城市實踐的案例展示。而香港館本身,以『無線城市』為主題,展示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朝氣蓬勃的香港館,這個館我很喜歡,也希望它成為本屆世博會的一個亮點。至於館的後續利用問題,這首先要根據國際展覽公約相關的規定,然後要依據往屆世博會的具體實踐,無論是根據國際公約的規定,還是往屆世博會的基本實踐。 [ 2010-03-08 14:28:57 ]
[周漢民]一般情況下,館的建造都是臨時的,因而在這一點上,先回答您原則問題。但是,如果一個館的設計,無論是它的外觀還是內在展示,與主題十分契合,而且它可以有後續利用的價值,我們應當考慮,後續利用不一定是在園區的後續利用,也可以挪在它處,繼續發揮它的光和熱。至於開幕式的問題,我和萬會長討論,由萬會長來回答。 [ 2010-03-08 14:29:28 ]
[萬季飛]世博會是有開幕式的,但是世博會的開幕式不像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式份量那麼重。但是我們的主辦方對這個世博會的開幕式精心設計、周密安排,有它自己的特色。開幕式是以廣闊的黃埔江為舞臺,浦江的兩岸作為背景,配以煙火、激光、聲電,現場還有幾十萬的觀眾。相信這個開幕式會一定會讓大家感到激動、振奮;同時我也相信,這個開幕式會讓大家感到隆重、熱烈、儉朴。這裡的細節我還是不便透露,也是要留點神秘。我相信會給大家一個驚喜的。 [ 2010-03-08 14:30:34 ]
[萬季飛]也有不少高科技。我再補充一下漢民委員的話,現在大家對這個問題提得也比較多,都關心外國的自建館能否保留的問題。根據國際展覽局和世博會的慣例,世博園區建築是分為兩種:一種是永久性建築,一種是臨時性建築。永久性建築在世博會結束以後保留,臨時性建築在世博會結束以後要拆除。比方說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這個世博會的園區是在一個森林公園建的。世博會結束以後,除了世博中心作為保留以外,其他的建築全部拆除了,而且還恢復了原始的生態。 [ 2010-03-08 14:31:19 ]
[萬季飛]我們這一屆世博會,上海世博園區基本上也是兩類,現在上海世博區『一軸四館』,就是世博軸、國家館、主題館、演藝中心,也就是文化中心,這些少數的展館是永久性的;其他的建築,大多數都是臨時性的。這些臨時性的展館是否要永久保存,我們進行了一下了解,這裡面涉及的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到土地問題,涉及到稅收問題,涉及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也涉及到後續的運營、管理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事情我們都在進行調查研究,還要參考參展方的意見,在廣泛收集大家意見的基礎上,也要統籌考慮世博會後續利用問題,再作出決定。 [ 2010-03-08 14:32:54 ]
[澳門月刊雜志社記者]我想問一下萬季飛會長,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澳門館的特色?澳門回歸十周年以來,是否能展示出它的成績和澳門的歷史、澳門的未來美好的願景?謝謝。 [ 2010-03-08 14:33:12 ]
[周漢民]萬會長很客氣,把這個問題移給我來回答,不知道您是否滿意。澳門館,它的取名叫『玉兔宮燈』,高度是19.99米,寓意是澳門在1999年回歸祖國。澳門參與上海世博會的熱情十分高漲,令人感動。澳門在本屆世博會不僅有這樣一個體現澳門文化特色的自建館,而且澳門有一個案例,入圍了上海城市最佳實踐區,是一個老當鋪如何改造成為一個歷史博物館,叫『德成按』。 [ 2010-03-08 14:33:57 ]
[周漢民]既有自建館,又有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參與。澳門和香港一樣,在准備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展演。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這184天的時間中,澳門和香港各有五天可以用『澳門周』和『香港周』來命名,充分展示澳門和香港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回歸祖國以後嶄新的面貌和蓬勃向上的一種都市情懷。 [ 2010-03-08 14:34:51 ]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