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被朱德譽爲“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的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時期最突出的歷史事件之一,它爲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
1911年5月,清政府爲換取帝國主義的貸款,宣佈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在國有名義下強奪籌辦粵漢、川漢鐵路的權利,把這兩條重要幹線的築路權出賣給英、法、美、德等帝國主義國家。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四省迅速掀起了有廣大人民羣衆參加的保路運動,其中四川的鬥爭尤爲激烈。
四川人民堅持自辦鐵路,自籌資金,成立了川漢鐵路公司,集股修路。並組織保路同志會,發動文明爭路,繼而罷市、罷課,抗捐抗糧,鬥爭逐步趨於激烈。四川保路風潮以1911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屠殺請願民衆,製造“成都血案”爲轉折點,革命頓成燎原之勢。同盟會因勢利導,聯絡哥老會,組織同志軍,發動了遍及全川,影響全國的武裝起義。1911年9月25日,四川榮縣獨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四川保路運動成爲了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先導,繼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次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取得了劃時代的偉大勝利。
孫中山先生曾這樣高度評價保路運動:“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的。”1911年的四川保路運動的全過程,展現了孫中山領導下的同盟會成員在四川的革命活動,熱情謳歌了在反清鬥爭中被譽爲革命大將軍的川籍將領鄒容、喻培倫、彭家珍等的英勇事蹟。
次年,在成都市人民公園內建起了爲紀念保路運動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該紀念碑1995被命名爲“成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