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五年時間,本市累計新增就業186萬人,是“十五”時期的兩倍;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3.6%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7個百分點。
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社會保險一體化;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由308萬人增加到515萬人。醫療保險覆蓋人數由300萬人增加到950萬人,基本實現全覆蓋。
最低工資標準由590元提高到1160元;企業單位人均勞動報酬由23820元增加到46782元,年均增長14.4%,比同期人均GDP增幅高2.9個百分點。
勞動合同制度覆蓋率達到90%;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全部免費,立案處理爭議案件6.3萬件,調解結案率達到41%;查處違法案件2萬餘件,追回拖欠工資5.2億元。
……
這沉甸甸、響噹噹的數字,是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本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紮實工作,向全市人民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政策定在羣衆的需求上,措施落在羣衆滿意上,工作做到羣衆心坎上
北辰區天穆鎮王莊村的村民馮阿姨剛剛添了小外孫。如果擱在過去,女兒生小孩的費用對這個普通農民家庭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現在,村裏推動開展了“天津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天津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工作,幫助村民上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還建起了勞動保障工作站。在勞動保障就業協管員張紅的幫助下,馮阿姨順利拿到相應額度的報銷費用和100元的生育補助。張紅告訴記者,王莊村現有居民將近5000人,其中有3000多人享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則有2000餘人,“兩險”落實到位,“解決了我們村的後顧之憂,可是一件順民心得民意的大好事!”
促進就業、實施社會保障、引進管理人才、推動分配公平、維護農民工權益、協調勞動關係……這是最大的民生,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託底機制”。
如何做好這個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託底機制”?
暢通渠道用心“聽”。本市建立了每年兩次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座談例會制度,收集民情、瞭解民意、集中民智,形成察民情聽民意集民智的常態化“訪聽問定”工作機制。
廣泛聯繫有真“知”。市人力社保局堅持實施每年由局領導牽頭的專題調研,下區縣、奔企業、走社區、訪羣衆,把“知”字體現在科學決策上,做到未動先謀、謀定而後動。
抓住落實貴在“行”。市人力社保局將全局110項面向羣衆的政務事項,取消合併精簡至25項;健全完善面向社會的“首問責任制、一次告知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公開承諾制度,讓羣衆監督服務,促社會評議行風。
眼睛向下、重心下沉、服務前移,在“聽”字上暢通渠道,在“知”字上廣泛聯繫,在“行”字上抓住落實。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政策定在羣衆的需求上,把措施落在羣衆的滿意上,把工作做到了羣衆的心坎上。
讓廣大羣衆纔有所用、勞有所得、醫有所保、老有所養,幸福感不斷提升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本市堅持立足民生,堅持民生爲本、人才優先,促進和諧,促進充分就業,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促進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提高中低人羣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勞動關係和諧。促使廣大羣衆纔有所用、勞有所得、醫有所保、老有所養,幸福感不斷提升,凝聚力不斷增強,社會發展的活力日益迸發。
築牢民生之本,滿足羣衆就業需求。全市累計新增就業186萬人,是“十五”時期的兩倍。政府着力幫扶就業困難羣體,從源頭上解決難題。幫扶全市33.3萬名大齡困難人員實現靈活就業,並給予工資和社會保險補貼39.5億元。全市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爲零,其他困難羣體安置率始終在85%以上。
健全引才用才機制,促使羣衆纔有所用。啓動了“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出臺引進人才服務辦法,發佈緊缺人才目錄,全市人才總量由148萬人增加到191萬人,制定出臺百餘件法規政策,形成了覆蓋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保障等環節的人才政策體系。
促進職工增收,保障羣衆勞有所得。着力促進中低人羣收入,使困難羣衆感受政策傾斜的溫暖。連續三年實施18項羣衆增收措施,16項保險福利待遇與社平工資掛鉤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由590元提高到1160元。建立了3000家低收入企業調查督導機制,引導低收入行業加大增資力度。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連續七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達到1700元,年均增長14%。連續三年實施39項醫保惠民政策,參保人員實際享受待遇在全國居於較高水平。
完善社會保障網,增強羣衆安全感。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社會保險一體化。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由308萬人增加到515萬人。醫療保險覆蓋人數由300萬人增加到950萬人,基本實現全覆蓋。
勞動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勞動者權益得到較好維護。實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全免費,五年共立案處理爭議案件6.3萬件,調解結案率逐年提高。
在暖民心上解難題,堅持心繫羣衆、感恩羣衆、回報羣衆
“十二五”時期,本市將加大社會建設力度,以生產生活困難的羣衆爲重點,政策向困難羣體傾斜,實施優先幫扶;措施向困難羣體落實,減輕生活負擔;投入向困難羣體加大,送去溫暖關懷。把“暖民心”抓在手裏、放在心上,體現在解決羣衆困難上,體現在困難羣衆得實惠上。
在改善困難羣體生活上:繼續完善城鄉一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發家政服務等社區公益性崗位,託底安置零就業家庭等就業困難人員;擴大低保、特困救助覆蓋面,提高低保、特困救助、優撫對象撫卹救助和失業保險金標準,探索建立低保標準增長與居民收入增幅掛鉤機制。
在促進中低收入羣體收入水平上:全面落實《工資集體協商條例》,積極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擴大覆蓋範圍、提高協商質量。到“十二五”末,在建立工會組織的各類企業實現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全覆蓋,提高職工對工資分配的參與度,整體推進職工工資增長。最低工資標準年增幅達到12%以上。
在提高退休人員養老待遇上:繼續完善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正常增長機制,確保養老金待遇水平增幅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適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老年人生活補助標準,基礎養老金年均增長10%左右,老年人生活補助標準實現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