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服務文化強市戰略推進文化改革發展
——本市社科界關於天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筆談
編者話:
天津市社聯近日組織本市社科專家學者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精神,爲推進我市文化改革發展、加快實現文化強市戰略目標提供理論支持和思想保證。專家各抒高見,特輯成筆談一組,以饗讀者。
一文化改革發展目標與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意義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祝寶鍾教授: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提出未來5到10年天津文化改革發展的中長期奮鬥目標,爲我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瞭前進方向。我市確立的文化改革發展奮鬥目標,一是體現了中央精神與天津實際的有機統一。市委提出把天津建設成爲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文化事業發展的領先區、文化產業的重要聚集區和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重要基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既堅決地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又因地制宜加以科學部署,使之具有十分鮮明的天津特色、天津內涵、天津品質。二是體現了立足現實與着眼長遠的有機統一。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立足我市城市發展功能定位和現階段文化改革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未來5到1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中長期目標,使天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好地適應時代趨勢、滿足羣衆期待。三是體現了整體謀劃與突出重點的有機統一。把文化建設放在天津總體發展戰略全局中去擺位、去謀劃、去銜接,成爲文化事業發展的領先區,只有成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才能真正實現胡錦濤總書記對天津“兩個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排頭兵”的重要要求。同時把文化建設作爲一項系統工程加以推進,以“基本實現建設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爲落腳點,並據此統籌謀劃思想道德建設、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公益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任務,既通盤考慮又抓住重點。四是體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我市文化改革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又以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爲抓手,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五是體現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有機統一。天津有600多年曆史文化,有“近代百年看天津”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同時又承擔着率先實現現代化,積極推動現代文明的重大責任。我市確定的文化改革發展奮鬥目標,既注重繼承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厚的文化資源,又積極探索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化建設路子,從而能夠更好地打造“大氣洋氣、清新亮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體現創新、開放、包容、和諧的天津文化特質。
天津市社聯黨組書記李家祥教授: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提出了建設富有獨特魅力和創造活力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加強對文化創作生產引導的重要領域進行了重大部署。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一是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十二五”時期,是天津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階段,機遇與挑戰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創造性地發揮已有的功能作用,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爲主攻方向,加強對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以高水平、能轉化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致力於打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攻堅戰。實現天津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與文化的有效融會,需要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文化繁榮發展中的引擎和中堅作用,利用好新科學新知識,展開跨學科和綜合學科的研究,用最新的理論成果,促進大力發展創新文化、開放文化、和諧文化,有力提升天津文化的內涵與境界。三是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有助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弘揚天津精神。市九次黨代會以來,天津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文化的凝聚功能不斷增強,創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社會科學界要在深入探索和準確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內涵的基礎上,注重總結宣傳“天津精神”的時代內涵,以此引領社會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四是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服務於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哲學社會科學具有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諮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幹部,惠澤羣衆,引導人們科學、客觀、理性的認識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通達社情民意,構建誠信體系,不斷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使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提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更加協調的發展。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明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階段的新要求,把握髮展的新機遇,努力以高水準、影響大、經得起實踐和歷史考驗的優秀科研成果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更好地服務天津發展,爭創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提升文化軟實力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孫蘭英教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這就凸顯了價值體系在文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會思想共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並對優化社會環境,促使創新人才智慧競相迸發產生深遠影響。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科學回答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動力和道德標準等一系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新社會先進文化。這一體系中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相互交融,猶如流淌不息的血液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新力之中,成爲中華民族不斷攀登科學高峯的顯著特質和不竭源泉,並在探究和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人們的衝動力和想象力,不斷創新社會文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先進文化。再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社會先進文化。從文化社會化角度上看,創新人才培育是通過文化教化來實現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過程中,促進受教育者的社會化、個性化和文化化,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並在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基礎上,揚棄舊義,創立新知,提升社會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的民族品格。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榮長海教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要求動員全社會力量在我國現有經濟等硬實力的條件下,在軟實力具有較好的基礎之上,努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全面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努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爲我國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國家軟實力主要是指國家的影響力,它主要通過思想觀念、外部形象、制度設計等表現出來,在國際社會發揮出經濟等硬實力所不具備的作用。在這些內容中,文化佔有主導的地位,因而,提升國家軟實力主要是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主要包括:必須確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塑造中國人民和整個國家的文明形象,必須健全有利於中國發展進步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各項體制機制。爲此,必須在全社會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
我國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爲,一個民族或者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具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具有充分的認識。我們今天所講的文化自覺,還包括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的認識,以及關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發展環境和要求。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也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它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或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自身文化發展進程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科學的認識論之上的,既不盲目否定也不一概肯定傳統文化,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在確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借鑑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新文化。這個過程和結果就是文化創造的過程和目的。這表明,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文化創造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的表現和文化創造的基礎,文化創造則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三構建一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長陳洪教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構建並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理論上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爲滿足和保障社會基本文化需求,向公衆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行爲及其相關制度與系統,包括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公共文化網絡體系、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文化管理體系等。作爲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重要特徵。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廣大民衆共享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文化改革發展須堅持以人爲本,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這既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理念,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貫穿始終的基本原則。因爲,人民羣衆作爲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主體,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決不可忽略。要高度重視和關注人民羣衆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呼聲和要求、期望值和滿意度,把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合理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羣衆的合理文化權益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爲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好、維護好、不斷髮展着的人民羣衆的文化權益,對保護和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弘揚中華文化具有積極作用,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助於樹立成熟的負責任的文明大國形象,有利於更廣泛地獲得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黨中央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爲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和基本保障,並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富有遠見的戰略舉措。
《決定》就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財政支撐、實施主體、設施建設、力量整合等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而實際的新思路、新舉措,繪就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着力點和路線圖。毫無疑問,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強調國家與市場的統一,必須堅持走公共機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建設路徑。一方面,應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鼓勵國家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產品無償用於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應採取政府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商業化、市場化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還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只有這樣多層面聯動、協調推進,才能使這一系統工程全面、深入、紮實地有效推進。
天津商業大學校長劉書瀚教授:文化產業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商品經濟之後伴隨着知識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的新型經濟類型,是以創造無形資產爲主的新產業。在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目的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價值含量最高的產業,而只有當先進文化成爲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和運營內涵時,服務才能體現出現代化的本質。根據《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將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2015年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成爲支柱產業。天津作爲環渤海地區的重要城市,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加快文化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促進傳統文化升級,發展數字傳媒、網絡文化等新興業態,提升文化產業的整體水平;其次要促進先進文化與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使先進文化引領服務消費,使服務業成爲先進文化持續傳播和健康發展的載體,實現服務業運營的更高價值;第三要促進先進文化武裝生產性服務業,並對文化產品的純加工領域實施研發與售後部分的“高端替代”,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增長中的文化含量,使經濟發展質量更高。
結合天津的總體規劃,應在以下五個方面實施政策支持並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促進先進文化與旅遊業結合,通過有計劃地建設文化主題公園、健康療養中心和文化消費市場等形成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同時,開放廣播影視製作基地、文化創意園區、文化主題公園、文化用品製造企業等部門,使之成爲特色旅遊資源。二是以更大的積極性、更優惠的政策引進國內外文化產業大項目,特別爭取文化大企業總部及企業研發中心落戶天津,使之自然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重要經濟基礎、人才聚集和經濟輻射力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高等院校重點建設更多更好的與文化和現代服務業相關的專業,支持大學與大型文化企業共建研究平臺,發揮各自優勢實行高級人才雙聘制,對文化與科技結合的重要攻關課題共同研發。四是建立信息化完備的公共交易和機制靈活的研發平臺,促進文化創意研發成果最大限度地與產品對接,對不能產業化的研究成果由成果利用方投資實行二次研發,使天津乃至全國的文化創意研發成果能在天津實現產業化、商品化,促進天津產業結構實現優化。五是對文化產業要給予低稅率支持,政府確定新建文化企業的扶植期,在此期間實施免稅和減稅,對資助研發的創新創意成果轉讓交易實施免稅。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利民研究員:天津是具有600多年曆史的運河城市,各色人等會聚,五方雜處,各路商品集散,傳承歷史文脈,雅俗共處共存,城鄉和諧融洽,民俗多樣豐富,是當時最具聚集力和活力的經濟中心。同時,天津也是最早與國際接軌的港口城市,是北方最早與世界接軌的口岸。在西學東漸中,天津港口和鐵路等便捷的交通環境,使西方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觀念皆多先在天津登陸,然後才向北京和廣大內地滲透傳播。無論是洋務、新學、實業,還是地方自治、政務司法、警察監察、傳媒、體育以及具有公共意識的理念和法規等無不從天津崛起,影響北京,乃至爲全國的示範,供各地仿效。天津市區中西建築林立,生活舒適,儼然擁有現代化港口大都市的氣派。在天津歷史優秀文化傳承的進程中,大大增添了由海洋文明傳遞而來的現代性。由此形成了以傳統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相融匯爲特徵的“近代百年看天津”的文化品牌。
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建設成爲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在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天津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深入發掘運河沿岸、老城廂等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運河文化”、“津味文化”,做大做強傳統民俗文化品牌。還可同步深入發掘整合海河沿岸和意式風情街、歐式風情街、五大道等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性開發利用工業、郵政、交通、軍事等歷史文化遺存,繼續做大做強“近代百年看天津”文化品牌。可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將籌建運河文化帶、運河博物館、運河遺址公園、倉廒漕運文化園區等歷史文化名城和名鎮名村保護建設與搞好歷史文化街區結合起來,將歷史遺址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建設工作深入到社區。同時,打造津產影視劇、津版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品牌,促使文化引領功能更加凸顯,使天津形成具有獨特的北方文化魅力和現代化港口大都市文化活力的區域文化中心。(天津市社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