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
爲加快天津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十年,是中國與世界分享繁榮和實現共贏的十年,十年來,中國逐步發展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和第二大吸收外資國。中國分享了全球市場的盛宴,世界分享了中國市場的成長。十年來,中國的平均關稅從“入世”前的15.3%降到了9.8%,開放了100個服務貿易的部門,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清理立法工作,學習運用市場規則,建立起穩定可預見的貿易制度,商業環境更加開放,市場意識、法制精神和知識產權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從世貿新成員、參與者逐漸成爲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來,天津對外開放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 |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十年,也是天津對外開放不斷邁向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十年。
這一時期,天津利用外資的規模和層次不斷提升。十年來,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11億美元,是自改革開放到中國“入世”23年間實際利用外資總量的3.2倍,年實際利用外資由“入世”前的25.6億美元增長到108億美元,年均增速達15.5%。引進超億美元的大項目近百個;服務業引資佔全市的比重由“十五”時期的不到30%提高到“十一五”時期的52%;新增90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近300個投資項目。
這一時期,天津對外貿易快速發展,質量效益有效提升。2010年天津外貿進出口額82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375億美元,分別是2000年的4.8倍和4.4倍,年均增速分別達17%和16%。十年來,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由不到2000家發展超過8000家;民營企業出口由不到1億美元發展到50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由24%提高到40%,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48%提高到70%。
這一時期,天津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規模擴大,“走出去”方式不斷拓展。十年來,累計完成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89億美元,較之前的23年增長了7.4倍。累計批准境外投資近15億美元,設立境外機構和企業超過800家。對外經濟合作由傳統方式向投資辦廠、資源開發和農業合作、建立營銷網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發展。
這一時期,天津對外交流持續深入,對外聯繫日益緊密。與20多個國家的近30個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係;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等領域的國際間交流頻繁;接待入境旅遊以平均每年超過15%的速度遞增;舉辦夏季達沃斯論壇、亞歐財長會議、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以及落戶天津的國際融洽會、國際礦業大會、中國旅遊產業節等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天津對外開放的環境不斷優化。以海港、空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快速軌道交通爲重點的現代交通體系逐步建立;天津港貨物吞吐量超過4億噸;濱海國際機場躋身國內大型機場行列。形成了在國內種類最多、功能最全的特殊開放載體,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內公認的外商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東疆保稅港區正在成爲擴大開放的政策先行區。十年來,天津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擴大開放、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連續7年集中開展了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服務月”活動,開放環境得到有效提升。
二、加快開放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成爲天津經濟騰飛的重要推動力
![]() |
![]() |
一是拉動了經濟增長。利用外資成爲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穩定的資金來源,外商投資企業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超過12%。全市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的40%以上均來自於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對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
二是促進了產業升級。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十年來,天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豐田汽車及配套項目和三星手機項目的引進,進一步鞏固了主導產業優勢,中芯國際、飛思卡爾等項目彌補了我市芯片產業不足,空客A320總裝線落戶加速了航空航天產業聚集,維斯塔斯、歌美颯項目帶動了新能源產業發展,中沙石化、藍星有機硅項目助推形成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與此同時,金融、分銷領域的擴大開放,對天津金融改革創新、發展現代流通形成了有力推動。
三是增加了社會就業。據測算,以目前天津的出口規模和結構,至少直接形成社會就業70萬人,這還不算對相關服務部門的帶動。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員82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44萬人,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由7.52%提高到12.2%。開放型經濟已經成爲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四是推動了科技創新。“三資”經濟在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中發揮了骨幹支撐作用。統計數據顯示,“十五”時期,全市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專利申請數量、技術改造經費支出、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四項指標中,“三資”企業累計貢獻率分別達到42.7%、68.3%、20.1%和79.2%;全市大中型企業新產品產值由207億元增加到1975億元,這其中“三資”經濟的貢獻率超過了80%。“三資”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對於我們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起到了有力的催化作用。
五是成就了濱海新區的戰略地位。濱海新區納入國家振興區域發展的戰略佈局,得益於對外開放打下的良好基礎和成長潛力。2005年,濱海新區的出口依存度高達90%;外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佔到全區的23.6%,工業增加值佔到全區工業的54%;口岸輻射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外省市出口貨值佔到口岸總量的64%;世界500強在新區投資的企業超過200家,形成了一批具有帶動效應的龍頭項目。在開放的有力帶動下,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到了全市的50%。
總之,中國“入世”的十年,是國家以及天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達到新水平的十年。事實雄辯地證明,只有積極主動地融入世界,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挺立發展潮頭,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闊。
三、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實現天津經濟在新世紀的新跨越
展望未來,中國將更加開放,天津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也將呈現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生機勃勃的新姿態。在未來發展中,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開放帶動戰略,向打造一個國際化的開放城市不斷邁進。要不斷提升開放的水平,堅定不移地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要把改革和開放緊密結合起來,用足用好天津發展的歷史機遇,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要統籌不同產業、不同領域的對外開放,把握好開放節奏,以更有效的市場開放換取更大的戰略利益和全局利益。要着力建設引領高水平外商投資的開放高地,承接先進製造業轉移,擴大服務業開放。更加註重引資與引技、引智並舉,以濱海新區功能區、區縣示範工業園、中心城區服務業集聚區爲主戰場,打造更多富有活力的開放載體。要着力建設對外貿易強市,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不斷壯大外貿主體,優化商品結構,加快培育以產業、技術、品牌、服務爲核心競爭力的外貿新優勢。要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進口戰略,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大力建設“走出去”的領航區,推進優勢出口產品資源保障穩定化和市場營銷網絡化。要更多承接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境外工程項目,培育大批有實力的國際化經營企業。要着力營造國際化的開放環境,遵循國際通行慣例和規則,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提高從事商貿業的便捷性,形成宜居宜商的開放環境。
“入世”十年
天津外貿迎來黃金髮展期
![]() |
![]() |
——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入世”十年間,我市進出口總額接連刷新紀錄,連續登上4個百億美元臺階。2001年出口額爲95億美元, 2002年“入世”後第一年,就突破100億美元。2005年、2007年、2008年出口連跨200、300和400億美元大關,年均增長15.6%。 2001年進口額爲86.9億美元, 2010年達到446.8億美元,是2001年的5.1倍,年均增長20%。
——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工業製成品比重不斷提升,尤其是具有較高技術資金密集度的機電產品出口和先進技術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10年,工業製成品出口349.4億美元,佔出口總值的93.2%,比2001年上升了6.6個百分點。初級產品出口25.8億美元,佔出口總值的6.9%,比2001年下降了6.5個百分點。我市機電產品出口262億美元,是2001年的3.9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9.8億美元,是2001年的4.3倍,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爲主要出口支撐點。
——貿易伙伴日益增加。2010年,與我市開展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210多個,比2001年增加了25個。2010年,對歐美等傳統市場出口佔全市出口的比重比2001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而對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出口比重卻提高了7.2個百分點。
——貿易主體多元發展。形成了外貿公司、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並駕齊驅的格局。2001年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內資企業僅爲301家,到2010年已經發展壯大爲15366家,增長了50倍。
——貿易方式靈活多樣。2010年,一般貿易出口佔全市比重達37.6%,比2001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6.8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13倍。形成了一般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競相發展,多種貿易方式共同推動對外貿易不斷擴大的局面。
“入世”十年
天津吸收外資跨越發展
![]() |
2011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週年。十年期間,我市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牢牢把握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加強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以引進大項目好項目爲抓手,創新招商機制,拓寬引資渠道,加快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技術的提升,推動了全市利用外資實現跨越式發展。
——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入世”十年來,我市緊緊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全方位、寬領域加快引資步伐。2001年天津實際使用外資22億美元,2010年實際使用外資108.5億美元,首次突破百億美元。2006年到2010年,全市合同外資額由81.1億美元增至15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由41.3億美元增至108.5億美元,年均增長27.3%。“入世”前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50億美元,“入世”十年間,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37億美元,“入世”後比“入世”前實際使用外資增長了11.5倍。
——製造業使用外資步伐加快。“入世”十年來,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輕工紡織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爲主的先進製造業使用外資佔製造業總量的63.7%,佔整個工業的比重超過了90%,其中引進了摩托羅拉、西門子、空中客車、中沙石化、卡特比勒、三星電子等一大批龍頭骨幹項目。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大飛機、大煉油等蜚聲海內外,風電設備產能佔全國的30%以上。
——服務業使用外資比重不斷加大。“入世”十年來,服務業合同外資51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39億美元。2001年,全市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0.1億美元,佔全市的31.4%;2010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57.3億美元,佔全市的52.9%。2010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比2001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外資融資租賃業增勢強勁。截至2011年10月底,新增外資融資租賃業19家,累計達39家,融資租賃企業數量比2010年度翻番,位居全國第二。
——世界500強投資項目不斷增多。“入世”十年來,累計有15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津投資396個項目。主要有中沙石化、山田電機、永旺夢樂城等新批世界500強企業,豐田、殼牌石油等500強增資企業。全市利用外資項目平均規模明顯擴大。2010年外資單個項目平均規模達到4537萬美元,比2009年淨增368萬美元,分別是2007年、2008年的5.9倍、3.5倍。
——三個層面利用外資聯動協調發展形成了新格局。“入世”十年來,我市三個層面加快發展,濱海新區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產業傳導、技術擴散、服務輻射、創新示範功能逐步顯現。中心城區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爲主的產業結構。各區縣不斷拓展空間、挖掘潛力,逐步形成產業特色。截至2010年底,濱海新區累計實際使用外資447億美元,各區縣累計實際使用外資179億美元,中心城區累計實際使用外資44.6億美元。逐步形成了三個層面各具特色,優勢互補,聯動協調發展,多點支撐、多元發展、多極增長的新格局。
——外企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入世”十年來,全市工業生產總值中有42%來自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37.1%;全市高新技術產值的90%、技術進口值的85%、研發投入的75%來自外資企業;全市外貿出口額的70.5%來自外資企業;工業稅收佔全市的比重爲70%,佔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爲52%;外商實際投資佔全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爲11%;外商投資企業就業人員佔全市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爲33%。
“入世”十年來,我市利用外資實現了跨越性發展,引進了世界上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提升了天津產業的技術水平,推動產業結構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但也存在製造業引資新的增長點不多;合同外資儲備不足;雖然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但高端服務業項目不多等問題。因此,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圍繞“三高”和“三個一批”要求,加大引資力度,不斷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入世”十年
天津商貿流通業加快發展
![]() |
1、市場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到2010年底,全市商品購銷總額26721億元,比2001年增長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2億元,比2001年增長2.5倍。商貿流通業增加值1191億元,比2001年增長5.7倍。商貿流通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13.1%,佔第三產業的比重達28.9%;分別比2001年提高3.5個百分點和8.3個百分點。
2001年 2010年 增長
全市商品購銷總額 2969億元 26721億元 8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831億元 2902億元 2.5倍
商貿流通業增加值 178億元 1191億元 5.7倍
2、現代流通方式迅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連鎖超市、高端百貨、專賣店、倉儲式商場、便利店、商業SHOPMALL等新型商貿流通業態迅猛發展。全市各類商業網點約30多萬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流通網絡系統。
3、商品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除個別商品外,商品流通市場完全放開,企業自主採購、自主定價、自主經營,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大,帶動市場供求關係發生根本變化。
4、市場主體多元化明顯。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國有商業企業佔16.1%,集體商業佔9.2%,個私商業佔57.2%,其餘爲股份公司、外資及港澳臺企業等,非公有制商業零售企業的市場份額74.6%,基本形成了多元投資主體共同繁榮、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的社會化大商業格局。
5、商貿設施建設全面加快。到2010年底,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大中型商業設施達到713個,建築面積5769萬平方米。年成交額超億元批發交易市場76個,新建和提升改造商業街38條。
6、流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全市連鎖零售門店1557個,商品銷售規模實現382億元,日常生活連鎖超市971家,早點快餐網點達4440個,建設培育12個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企業,新建、改造、提升菜市場233個。
7、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我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562元,比2001年增長1.3倍;城鎮居民百戶人均汽車16.1輛、電腦91.2臺、空調器143臺、移動電話205.2臺;分別比2001年增長79.5倍、3.3倍、96.4%和8.6倍;居民消費層次和消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城鎮居民百戶消費支出
2001年 2010年 增長
汽車(輛) 0.18 16.1 79.5倍
電腦(臺) 21.2 91.2 3.3倍
空調(臺) 72.8 143 96.4%
移動電話(臺) 21.4 205.2 8.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