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院校提出的現實要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高校在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方面所賦予的重要使命。南開大學在去年年底出臺了《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以“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爲目標,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入手,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路徑。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南開大學校長龔克代表。
記者:眼下,我國許多高校都把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作爲努力目標,那麼,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表現在哪些方面,應該如何迎頭趕上?
龔克:我們跟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地用量化數字來表達。並不是說哈佛大學每年SCI引用的文章有4000篇,我們有2000篇,我們就差2000篇;它有30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我們一個沒有,就表明我們就差了30個頂級科學家。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是整體性的,包括教學水平、科研實力、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我們觀察世界上大學的發展歷史,注意到曾經有過幾個重要的階段:英國大學對意大利大學的超越、德國大學對英國大學的超越、美國大學對德國大學的超越。應該看到,這種超越都不是量化追趕的過程,意大利大學的興盛源於文藝復興,英國大學從引入現代技術開始後來居上,德國大學通過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獲得了進步的力量,美國大學則抓住爲社會發展服務這一主題,得到持續發展。因此,我國大學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必須抓住社會轉型的機遇,通過改革,探索出適合於自身發展的道路。
我認爲,目前世界正處於從工業化社會向後工業化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我國也正在加快發展方式的轉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更加重視“人的發展”,這也應成爲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點。
記者:重視“人的發展”是否意味着對於素質教育的迴歸?
龔克:過去我們多次提出抓素質教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都有其侷限性。比如我們在30年前剛開始強調素質教育時,實際上是針對當時“應試教育”的弊端,重點在減輕學生的負擔。如今我們再次提出素質教育,應該是迴歸到教育的本源,是着眼於“人的全面發展”,這應該是教育思想、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提升。
南開大學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出了“南開特色”,即“公能素質”。南開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它所表達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與素質教育的內涵是統一的。南開老校長張伯苓先生講,“公”就是最高的德,我們把“公”放在前面就是以德爲先;而“能”則包括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發展能力等等。《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把“公”和“能”細化爲對南開大學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並形成一個全面、穩定的評價體系。
我們今年要全面推行《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還會進行相關的配套改革,比如改進學生評價體系,這是很重要的帶有導向性的改革。現在雖然大家都在說: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實際上對學生的考覈主要還是着眼於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的評價體系是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
記者:素質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工程,“人的發展”也不僅僅是“學生的發展”。
龔克:確實如此。創建世界一流的大學,首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對於南開而言,沒有“允公允能”的教師,就培養不出“允公允能”的學生,所以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對教師的素質教育。我們要求教師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要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現在我們對教師的評價還比較偏重科研成果、偏重數量。怎樣平衡教學和科研,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這是我們近期要討論和研究的重要問題。最近我們在一些教師、幹部中徵求了意見和建議,決定成立“南開大學教師發展中心”,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在這裏接受師德教育、學風教育,學習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等。
總之,我們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找到一個提升教育質量與創新能力的突破口,探索出一條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