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竺曉凡,女,漢族,共產黨員,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同年就職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1992年9月公派至日本北海道大學醫學部研修,並於1994年獲得北海道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現任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兒童血液病診療中心主任。
從醫二十多年以來,她始終牢記黨的宗旨,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忘我工作,任勞任怨,關心同事,樂於助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怕擔風險;她始終牢記醫務工作者職責,以白求恩爲榜樣,醫德高尚,視患者如親人。在每一位患者和家屬的心目中,她是醫術與醫德俱佳的好醫生;在每一位同事心中,她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好師長。
去年夏天,竺曉凡在門診收治了一例遺傳性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的患兒,通過進一步問診得知其家族中有多個類似症狀的患兒,她建議那幾個有類似症狀的小朋友也來看一下。家屬卻一臉愁雲的說:“我們都是種地的,家裏都沒什麼錢,上這兒來看病的錢還是找人借的,那幾個孩子,肯定是來不了……”。竺曉凡見狀主動承擔了他們來回的路費和檢查費。她對患兒家長說:“這是一種家族性遺傳疾病,查清楚其他孩子的病情,不僅對你自己孩子的病的診治有幫助,對你家族的其他成員的健康更有意義。”
竺曉凡的心中,患者永遠是第一位的。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深更半夜,無論節假日還是休息時間,只要患者有需要她總是第一個出現在患者身邊。面對絡繹不絕的門診患者,竺主任每一位都認真接診,耐心解釋。從早上八點開始,往往看完全部患者就到了下午兩三點鐘。簡單吃過早就發涼的午飯,她又要開始忙碌下午的工作。也曾經有人向她建議,限一下掛號的數量,她卻說“外地患者不遠千里來咱這兒看病很不容易,咱們辛苦點,可能幫他們儘早解決問題,這不是挺好嘛!”
竺曉凡認爲,建立和諧的醫患關係是醫生的立足之本。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是和諧關係的基礎。而和諧的醫患關係與治療方案的順利實施有着相互作用力。她向患兒家屬解釋檢查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爲患者分析治療方案的利弊。長期的工作經驗,細心的竺曉凡總結出了這樣一套規律:患兒入院一週之內,家屬在孩子生病的強烈刺激下,對醫生的各種解釋是不能完全吸收和理解的,這需要醫生反覆、詳細的對一件事情做多遍解釋。當患兒家屬接受孩子生病這一事實後,即開始不斷地尋求各種治療方法,這時需要醫生耐心地同患者分析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從而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手段。當患兒病情逐漸穩定,家屬情緒放鬆時,則需要醫生向家屬宣教血液病治療的持續性和系統性的重要性,保證患兒治療的完整性。在這不斷的溝通中,竺曉凡成了孩子們的“竺媽媽“,成了家長們的”知心大姐“。
《同一首歌》走進血液病醫院兒科以後,血液病患兒引起了社會公衆的廣泛關注。面對越來越多的媒體記者,竺曉凡不遺餘力的向社會公衆宣傳血液病常識,讓社會更多的關注血液病患兒。有些人對她的做法很不解“你自己的事情夠多了,還管那麼多幹什麼?”她答道“我們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我希望全社會都能爲這些得病的孩子做點事,這些孩子纔會有希望。”
一個多年前治療過的白血病患兒,現在長大成人,準備結婚,特意邀請竺主任去喝喜酒。婚禮那天,新人激動地對竺曉凡說:“我今天能和愛人在這裏接受大家的祝福,要感謝當年爲我看病的竺阿姨,是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請允許我叫您一聲竺媽媽……”這時,在場的人都感動得潸然淚下,這裏的掌聲是送給二位新人的,更是送給可敬可愛的竺媽媽的。
繁忙的業務工作並沒有讓竺曉凡停下學習的腳步,她始終把趕超國內外血液兒科先進水平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不斷探索和優化兒童血液病主要病種的治療方案,使我院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5年無病生存率達75%~8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兒童髓系白血病(AML)的5年無病生存率達56.9 ±6.3%,其中AML-M3(APL)的5年無病生存率85%以上,其療效達到或超過國際上小兒白血病治療協作組的報道。主持開展小兒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強化免疫抑制治療,療效達70%~80%,與國際報道的療效相似。協助衛生部制定兒童血液病臨牀路徑,我院成爲全國推廣兒童白血病免費救治的天津唯一醫院。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小兒血液學》、《血液科醫師效率手冊》2部專著。參編6部血液學專著。
在她的努力下,兒童血液病診療中心形成了相互學習、比拼技能的學習氛圍,輕鬆和諧的醫患氛圍。中心先後獲得天津市“青年文明號”、天津市“工人先鋒號”、醫科院“精神文明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每年收到表揚信、錦旗等十餘面(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