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在平凡的工作中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一、 腳踏基層胸懷理想從平凡中走來
1981年王立平從天津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寧河縣寧河衛生院,在那裏他一干就是八年。當時的農村衛生條件極差,典型的缺醫少藥,居住的是臨建棚,牆壁透風,屋頂漏雨,泥土地面,遍地是跳瘙、蚊蟲,廁所污水遍地流。年輕氣盛的他崇尚科學、崇尚真理、崇尚爲理想而獻身。他來到了一個理想與現實極大反差的地方,看到的是貧苦百姓的病痛,看到的是人生底層爲生存而掙扎的窮人,感悟的是人生的理想未必是做驚天動地的大業,也未必是成爲舉世矚目的英雄,而是從人性出發,胸懷一顆爲人民服務的平凡之心,幫助老百姓解決一些眼前的病痛,腳踏實地地做平凡事,從此他就是這麼走了下來。1985年冬季的一個夜晚,王立平正在值夜班,幾個老鄉擡來一個癲癇不斷髮作的16歲男孩子,到醫院時已經是昏迷,尿失禁,進入醫院診室後抽搐發作停止了呼吸,爲了挽救病人,在沒有任何搶救設備的條件下,他只能口對口地人工呼吸,慢慢地,病人恢復了自主呼吸,經過綜合治療病人轉危爲安。看到病人父母親和家人真誠感激的眼神,他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又是一個夏季的晚上,他收治了一個外地15歲的男孩,破傷風,不斷抽搐發作,病情危重,醫院沒有救治能力,只能轉往天津市一中心醫院,他一路護送,當時的一中心醫院急診人滿爲患,連觀察牀都沒有,病人躺在一個擔架上,王立平就是這樣陪護着一天一夜,沒吃沒喝,直到病人住院,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他又救活了一個病人,當時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縣也是重災區,很多砸成了截癱的病人,一位65歲五保戶大爺截癱,大便解不下來,他就一次次戴上手套,爲他摳出大便。就這樣,王立平同志在基層醫院一天天地幹下去,成就感、愉悅感伴隨着他,生活的困難也伴隨着他,醫療能力不足的痛苦也折磨着他,滾滾紅塵、大浪淘沙,他卻一直能夠堅持下來,頑強的學習精神使他博覽羣書,學會了三門外語,豐富了理論基礎知識,爲他的後來進步奠定了基礎。
二、 苦練內功做一個謙卑的人
常年工作在基層一線,王立平深深體會到,不練就一身硬功夫是不能十全十美全面地解決一些百姓的實際問題,學習了很多理論不和實際聯繫在一起是萬萬不行的,必須做個謙卑的人,虛心向患者學習,虛心向其他同道學習,完成在大醫院的輪訓,纔會使自己豐富起來。於是他克服困難,在院領導的支持下,專科進修學習了血液病、風溼免疫病、普通內科、內科設備檢查、胸內科、神經內科、癲癇病、電生理檢查、精神病、心理病。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和才疏學淺,他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各大醫院學習期間克服了重重困難,有時在國家和市圖書館裏,一天只吃一頓飯,有時時間緊迫,就睡在火車站、浴池。虛心使人進步,他在同事中由於他的虛心得到了同事、領導和老師們的支持,同時也爲他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使他飛的更高、更遠,直至現在成爲了天津醫學會神經病分會委員、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誌編委、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醫院學科帶頭人、科主任,得到院內和社會上的認可和好評。
三、 開拓視野刻苦鑽研敢做別人未做的事情
經過不懈的努力,王立平於1995年通過英文學術答辯,並獲得了天津市衛生局“跨世紀人才培養對象、優秀衛生專業人才”的稱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組建了我縣醫院神經內外科,使之成爲我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專業科室。率先開展了高血壓腦出血鑽顱微創血腫碎吸術300餘例,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首次開展了急性腦梗死的動、靜脈溶栓治療60餘例,開創了我地區腦血管病診治的新紀元。與社會友好人士合作,支持醫院購置並組建了腦神經功能檢查室,購買了維迪TCD、肌電圖誘發電位儀、日本光電攝像腦電圖,使我院腦內科對神經疑難性疾病得到了診斷和治療。2009年西青區一位老年女性病人,四肢無力逐漸加重,被家屬擡至我科,最後診斷爲類風溼性神經病微血管炎,一個月後患者步行出院;山東一位26歲男性患者,發作性疾病,最後診斷爲海馬硬化性癲癇,得到了恰當的治療;南郊區一位抑鬱症患者在我院腦內科得到了治癒;河北一位免疫相關性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在我院腦內科得到了很好的治療。2010年率先在我院開展了腦血管病介入手術,從診斷到治療,使我地區的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腦血管狹窄及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得到了根本性改觀。由於電生理工作開展的好,很多周圍神經病、肌病、神經肌肉接頭病、變性病、遺傳代謝病、中毒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得到了改善。多年來開展了農村地區高血壓腦血管病相關因素的調查,獲縣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爲北京天壇醫院國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撐項目分中心負責人,完成了三項科研項目,其中一項獲得進步獎,一項金橋工程正在進行中。多年來撰寫科技論文15篇,均爲省市核心期刊文章。
四、 甘願當伯樂和藹睿智的架橋人
從醫30年,經歷了很多坎坎坷坷,也獲得了很多經驗教訓,把這些經驗教訓傳遞給年輕人,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多年來王立平同志培養了多名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支持他們搞學術、立項目課題、開展專業技術技能,在他的帶領下,他和他們的團隊團結一致、創新爭先,人人爭當好醫生、好護士,在院內外贏得了好評,他們中有的已經成爲科主任、有的成爲了副主任醫師、有的已成爲研究生,看到年青人的成長他由衷的感到欣慰。他說,我做了我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