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劉懿禾,女,1962年11月出生,漢族,大學文化,主任醫師,中共黨員,現任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黨總支書記,移植ICU科主任。多年來,她始終堅持“有利於患者、有利於科室和醫院發展”的原則,立足本崗,奮力拼搏,爲我院移植工作的快速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曾榮獲全國衛生系統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十五”立功獎章、天津市教衛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天津市衛生系統“十大女傑”、全國人文醫學榮譽獎、天津市衛生行業第一屆人民滿意的好醫生等榮譽稱號,並被推選爲市衛生局系統出席市第十次黨代表大會代表。
一、堅持學習,提升素質
劉懿禾主任始終將學習作爲第一需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全身心投入肝移植術後圍手術期的監護治療,將新的醫學技術知識用於解決器官移植術後圍手術期出現的問題,同時更深入的認識其病理機制,尋求更有效的解決辦法,改進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二、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劉懿禾主任深知,患者在監護室的觀察時期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最痛苦、最危險的階段;術後早期的疼痛、各種插管的不適,異體臟器帶來的心理顧慮、對病情的擔心和治療的不理解,加上沒有家屬的陪伴,都會使得許多病人很焦慮無助。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常常與大家一道加班加點工作,住在監護室不回家,堅持密切觀察、精心守護病人,隨時調整治療方案,有時爲了解決一個醫療中的問題,她們徹夜不眠,醫生的辦公室被大家稱爲“夜明燈”。在她的帶動下,ICU全體醫護人員盡最大可能對每一個患者進行術前探望諮詢,一方面詳盡瞭解病情,一方面向患者介紹監護室的環境以及術後可能出現的情況,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大大減輕了病人術後的緊張情緒,降低“ICU綜合症”和術後合併症的發生率,縮短了ICU住院時間,同時也降低了醫療費用。但儘管如此,部分患者由於術後免疫抑制藥物的影響仍出現精神症狀,輕者不配合治療,重者拳腳相加,使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工作難度大大增加。劉主任帶領醫護人員以極大的耐心,充分的理解,像對待親人般照料着患者,一面耐心地解釋,一面熟練地操作,不僅要給患者最好的治療,在沒有家屬陪伴的監護病房還要給患者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
爲了工作和病人,她付出了很多很多。無數次病人家屬在節假日、在深夜裏見到她守護在危重病人牀邊,無數次她拒絕病人家屬送來的“紅包”和禮品,她說這樣做是共產黨員黨性的表述、是對生命的熱愛、是對集體勞動成果的尊重,是對監護病房全體醫護人員最好激勵。她關心每一位職工,在工作中言傳身教,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哪個職工有了困難她都主動幫助,每年春節的時候,她帶着支部內的黨員走訪每一位醫護人員的家庭,感謝家屬無私的奉獻、默默的支持,送上醫院誠摯的感謝和祝福。她的誠懇、堅韌、無私的工作態度真真切切的感動的每個醫護人員和每位患者。科室內以人爲本的發展氛圍凝聚着大家心中只有患者、只有這個集體。正是她們的無私奉獻和爲移植事業獻身的精神,纔有了移植事業今天的成就和輝煌!
三、不畏艱難,迎難而上
最關鍵的時刻,最困難的時候,她始終衝在最前面。2010年山西王家嶺礦難發生後,作爲衛生部在津抽調的唯一的急救醫學救治專家,劉懿禾急赴山西參與獲救礦工的救治工作,對轉診太原的60名較危重病人進行會診和救治指導。每天劉懿禾往返於幾家醫院,對每個傷員病情至少要查看一遍,會商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傷員們的生命體徵平穩。在圓滿完成急救任務歸來的時候,劉懿禾沒有告訴任何人,沒有等候的隊伍,沒有歡迎的鮮花,但劉懿禾感到無比的光榮,因爲她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她的重要任務。
四、立足崗位,創先爭優
在劉懿禾主任的帶領下,移植ICU實現了從零的突破到新的跨越。現已制定了《移植外科監護室工作制度》、《移植外科監護室管理制度》、《移植術後患者診療常規》等成熟的管理和規範的操作流程。與此同時,她先後完成課題“單核細胞HLA-DR抗原表達在肝腎移植早期感染的研究”、“ICU病人預後評分軟件及臨牀應用”、“分子吸附在循環系統(MARS)在肝移植圍手術期應用”等填補天津市衛生局多項空白,參與的2項課題分別榮獲2010年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第4名)、2010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6名)。並先後撰寫發表文章《支氣管肺泡灌洗術在ICU的應用價值》、《對感染性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徵死亡高危因素的臨牀分析》、《超長無肝期肝移植受者圍手術期的治療》、《1510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患者圍手術期的管理》、《肝移植術後早期免疫抑制劑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影響》等10餘篇有價值的論文,爲國內移植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