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張曉林,男,45歲,碩士,副主任醫師,天津醫院脊柱三病區主任。
張曉林主任於1991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他是一位外地學生,隻身一人分配到天津,從此開始了他的醫學旅程,至今從事骨科臨牀工作21年.經過二十餘年的刻苦鑽研和不懈努力,將全部心血傾注在脊柱外科臨牀醫療與科研中,使他在脊柱外科領域有着深厚的造詣,爲天津醫院脊柱外科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率先在天津醫院脊柱外科引進並使用電刀技術,大大減少脊柱手術中出血量。他在本市率先開展了多項新技術,如寰樞椎畸形或骨折後路矯形融合術,高位頸椎間盤前路摘除固定術,胸椎椎間盤前路摘除術,腰椎微創內固定術,腰椎彈性內固定術,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彎的截骨矯形治療等,他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受到領導及廣大患者高度讚譽和認可。
張曉林主任在工作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在國家級雜誌及核心期刊上先後發表論文十餘篇,參編出版了2部著作,獲天津市科委成果3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完成人)一項。現在是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質疏鬆學組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市骨科學會脊柱外科學組委員兼祕書.
一 刻苦勤奮 鑽研業務
張曉林主任從醫二十餘年,從最初的年輕大夫,成長爲今天的脊柱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與艱辛。在剛剛參加工作那幾年,幾乎以院爲家,每天完成本職工作以後,就會到手術室,去觀摩、學習老主任們做手術,經常向老主任們請教問題,積極參加院內外各種學術活動,每天都在認真的學認真的記,晚上再翻看相關的書籍,帶着問題思考,周而復始.尤其他在上總住院時,醫院規定總住院醫師一週值五天班,可以休息兩天,而他爲了學好過硬的治病救人的本領,他一年值了365天班,這在天津醫院總住院醫師中是絕無僅有的,他的刻苦與執着感動了他的老師,對他的培養格外精心.一年的艱苦學習,使他在學業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也爲他今後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主任積極進取,爲了使自己的業務與國際接軌,他又先後赴德國,美國進修學習,不但學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還與國外的醫院建立了聯繫,並邀請了美國老師來醫院講學與學術交流.
他在多年的臨牀工作中,對待病人,一直奉行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工作中潛心研究,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親自組織討論,遇到困難勇於迎難而上,對複雜疑難的病例都要多次認真查體反覆推敲,最終制都會定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二心繫患者 不畏艱難
張主任憑着一顆醫者仁心及高超的技藝經常勇闖難關,處理複雜的手術.記得8年前有這樣一個父親領着年輕的兒子來看病,兒子腰椎椎體的腫瘤已經從腹部長到後背,後背上起了大包,患者只能側臥,無法平躺.他們已經去了北京,上海等好多家大醫院診治,都不接受.儘管醫療環境非常惡劣,當張主任看到那位父親苦苦哀求的表情,年輕的兒子求生的目光,還是動了惻隱之心,毅然把病人收住院.他仔細設計手術方案,經過一整天的奮戰,終於把腫瘤徹底切除,一直到現在腫瘤都沒有復發,而且患者已經結婚生子,過上了幸福生活.每當談到這類病人,他都會由衷的高興,他常說患者的康復是對醫生的最大回報.
張主任具有很強的同情心,尤其對那些經濟困難的患者,他堅持採取一些省錢而有效的治療方法,想盡辦法爲病人節約開支.經常有一些外地患者,術後還吃饅頭和鹹菜,每當他看到,他都會拿出幾百元錢給患者加強營養,患者有時感動得流了淚.張主任從醫到現在不知收到多少面錦旗,那是對張主任最高的褒獎.
張主任具有很強的責任感.有一天晚上,張主任不值班,有事去病房,聽到有病人喊疼,他習慣性的去病人那裏看了一下,是別的組的剛術後一個病人,一條腿已經不能動了,足下垂,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由於年輕大夫沒有經驗也沒處理,但若待到明天就可能會會永久性的癱瘓,張主任也顧不得醫院裏的許多規矩,一邊聯繫手術室,一邊與那組上級醫師,患者得救了.事後他說,他雖然不是我的病人,但我畢竟是大夫,我不能眼看着患者一輩子癱瘓,我的良心也不允許我不管.
三技藝精湛樂於助人
脊柱外科領域裏,翻修手術是最難的,張曉林主任藝高人膽大,經常接手這類手術.例如有一個同事做的一個手術效果不理想,病人不滿意,經常到醫院到病房鬧事,張主任就主動找這個病人談,如果我重新給您做一次手術,療效好的話就不要再鬧了,患者同意了,術後效果果然非常滿意,患者也愉快的出了院.這樣既給同事解了圍,也給醫院避免了一場醫療糾紛.
四關心集體奮不顧身
張曉林主任看起來像一個文弱書生,但關鍵時刻方顯英雄本色.有一年夏天,醫院CT室着火,正趕上張主任下班,張主任看到後二話沒說,與保衛科的另一位同志奮不顧身衝上去救火,使醫院的損失降到最小.但張主任的面部,氣道都受到了灼傷,一連一個多月都吐黑色的痰.但張主任沒休一天班,沒給醫院添一點麻煩.事後有人問他當時爲什麼有膽量去救火,他說,醫院就是我的家,家裏失火了能不去救嗎?記得當年他和保衛科的那位同志還獲得了局級消防先進個人.
五勇於開拓與時俱進
脊柱脊髓損傷與脊柱矯形在天津醫院乃至整個天津市發展的都很慢,與國內大醫院有很大差距.天津醫院領導以戰略眼光於去年成立了脊柱脊髓損傷與脊柱矯形外科,因爲這是脊柱外科領域的重點,難點與熱點.但這個領域工作強度大,風險極高.但張曉林主任不畏艱難,勇挑重擔,挑戰自我.他以科學管理,打造高素質醫護隊伍.作爲科主任,積極投身於醫療衛生改革,適應現代化醫療市場,帶領科室員工更新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意識,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率先帶領全科改變醫療服務理念:變既往被動服務爲主動服務,從建科開始就制定了各項嚴格的規章制度、各種醫療質量控制標準和各種操作規範,並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完善,使科內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爲以此爲依據,使科室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規化、科學化的軌道。
脊三病區的科室文化是以人爲本,在臨牀業務水平紮實過硬的基礎上,發展科研與教學,做到業務、科研、教學齊頭並進。始終以高標準要求培訓科室的後續發展隊伍,任何新進科室的人員,首先進行素質培訓,其次是技術培訓,“醫德是從醫的根本,醫技是從醫的關鍵,兩者缺一不可”,嚴格的技術培訓使年輕醫生個個都成爲病人稱謂的醫德良好,醫技嫺熟的好醫生。
脊柱三病區自去年7月成立至12月底,短短半年時間通過了院裏各職能部門對其嚴格的檢查管理和考覈,在張曉林主任的帶領下,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克服了醫生少、任務重,工作量大,醫療環境較差等等困難,很好地完成了醫院制定的各項管理指標,得到了全院同行的廣泛認可及讚揚,經院各職能部門及全院各科室廣泛評分考覈優秀,並得到院領導的精神及物質獎勵。
六熱愛醫生職業愛心奉獻病人
在這二十多年的醫療生涯中,他始終堅信——救死扶傷是醫生的神聖職責,醫生是每一個病人健康和生命的守護者。
在工作中他把病人當做親人,把病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對待病人耐心、細緻、周到,急病人所急,不分親疏,不分院內院外,不分城鎮鄉村,只要是找來看病,都會熱情接待,從不推脫。張主任每週一出專家門診,早早排隊掛號的人很多,有本市的有外地的,有好多都是聽已經治癒康復的病人介紹前來的,病人來看一次病很不容易,不論幾點他都會耐心仔細的爲他們診治,連喝水吃飯甚至去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而在不出門診的其他工作日,經常有一些外地家屬拿着片子慕名前來,在病區門外等着他下手術,不論幾點他都會耐心仔細的爲他們診治。
對事業的熱愛和高度的責任心讓他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把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作爲自己神聖的使命,把病人至上,服務至上作爲自己的天職。
脊柱外科的病人病情較重,從醫多年養成的習慣,每天晚上下班前,不論幾點都要到病房裏再巡查一次,查看每個當天手術後病人肢體運動情況、感覺平面恢復情況、傷口引流及滲血情況,有無血腫等;同時還要查看新入院病人及轉天手術病人的基本情況,把每個病人都看過來後纔可以放心下班。每個週末休息也會抽時間到病房查看,爲了能夠及時瞭解和掌握病人病情變化,張主任把手機號都告訴病人家屬,並囑咐他們病人出現任何問題不論何時,隨時可以打電話。手機會24小時開機。不論酷暑嚴冬還是白天黑夜,只要有急重病人,一個急救電話就隨時到病房,詳細詢問和仔細檢查病情,果斷地指揮和親自加入到搶救病患的工作中去,與同事一道完成了無數個危重症的搶救,無數次從死神手中奪回病人的生命。每當一個危重的病人經過治療,得到救治,重燃生命的火花,他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張曉林主任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工作中,他親自上臺指導手術,帶教病區內的各級醫生。對年輕醫生經常是手把手地教,將自己多年來掌握的專業知識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本病區各級醫生,加快了他們專業能力不斷提高。
二十多年的臨牀工作,他對患者不遺餘力、做事不圖回報,以做病人心中可以託付生命的人爲目標;以淡泊寧靜、做一個不慕虛名樂於奉獻的健康衛士爲追求,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做人,忠實踐行着醫師的崇高職責。要做一個心裏時刻裝着病人的醫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着普通醫生的工作,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無索取,以良好的醫德、精湛的技術、和藹的態度贏得了病人的愛戴和醫院領導、同事們的高度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