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徐廣明,男性,197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精神病學博士,副主任醫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華人精神病學家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青年委員。2009年作爲人才引進從東北來到天津市安定醫院工作,先後擔任病區主任、代理科主任。
一、恪守仁醫準則,心繫患者安危
“醫者仁術”,“仁者愛人”。“仁”是醫家與儒家共同奉行的倫理道德觀念和歷代傳承的人文精神傳統。1995年畢業於齊齊哈爾醫學院精神衛生專業的徐廣明從參加工作的第一天開始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名同情關愛患者的醫生。精神障礙患者與其他病患相比感受到更多的痛苦或功能缺損,因病喪失個人發展機會或致貧,面臨更多的歧視和偏見。作爲一名精神科醫生,每天要面對這一特殊的病人羣體,時間長了會使有些人淡漠了對病人的愛心;但是,從醫以來,徐廣明同志時刻牢記着職業賦予的神聖使命,始終把病人放在與自己平等地位。不論職位高低,不管富有或貧窮,一如既往地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醫療權利和對健康的渴望。無論是在門診還是病房,他總是以真誠的微笑減輕病人的思想顧慮,以親切的關懷和問候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以耐心細緻的解答令病人和家屬放心地回家。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尊重我們的病人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正因爲有了對患者的關愛之心,就有了全心全意爲患者服務的動力。今年正月初一,徐廣明醫生直到下午1點他才送走專家門診最後一位病人。這時感到既累又餓,想到家中還有外地來的親屬等着他一起吃午飯,他歸心似箭。正在此時,一位老年婦女來到診室,哭訴她的兒子前天夜裏服大量安眠藥物並用刀割頸部自殺,正在外院的ICU病房觀察,現在嚴重妨礙了病房其他病人的安全,那裏醫生要求他立即轉院。望着這位無助的老人,徐廣明的心中猶豫了一下是否把她介紹到總值班那裏,好讓自己能儘快脫身。但他馬上做出了選擇,不把麻煩留給別人,立即幫助老人的解決困難。他陪着老人來到病人入住的醫院,詢問了醫護人員,並接觸了患者,確認患者軀體狀況具備轉院治療條件後,協助家屬把患者安全轉到安定醫院繼續治療。當他回到家時已經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想到自己的付出能夠使患者的一大羣親屬們都能回到家裏,真正地開始過年,他感到很輕鬆,很踏實。類似加班加點、默默奉獻的事例是徐醫生多年來養成的良好工作作風。
一次他在門診遇到一位正在天津留學的東南亞學生,這名學生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並有自殺傾向。由於這位學生的英語發音很難聽懂,溝通很困難。徐醫生耐心地與他進行交流,給他制訂治療方案並每週兩次免費給患者做心理治療。由於語言障礙,每次患者來院就診徐醫生都帶着他去掛號取藥,跑前跑後儘量方便患者就醫。一個月後患者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常說能帶給患者歡笑就是他的快樂。
二、注重團隊建設,善於協調組織
無論是作爲病區主任還是科主任,在他領導下,全科全力打造以病人爲中心的醫療團隊。他能夠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特別強調團隊精神和醫護合作,營造團結向上的工作氛圍。他注重醫療質量,加強住院醫生診療水平和醫德醫風的培養。在當前功利性突出的社會風氣下,他經常勸告年輕醫生要有理想、有遠大的目標,做人做事腳踏實地。同時,爲了打造學習型團隊,他經常組織身邊的醫生進行業務學習和討論,以及開展科研學術活動。在徐醫生的帶領下,全科醫護人員信心足、幹勁大,較好地完成了科內醫療工作。
三、發揮專業特長,敢於攻堅克難
他常感到自己是一名幸運兒,有機會接受臨牀和科學研究的雙重訓練,慶幸的同時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當好醫生,又要做好科研工作。天津安定醫院作爲一個歷史悠久、技術力量雄厚、病源豐富並具有作爲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公共衛生職能,是一個很好的科研平臺,特別適合他去做精神病學研究。來到醫院後徐廣明參與了多項研究課題的工作。在他與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爭取到天津市財政支持的天津市精神衛生流行病學調查項目。這一項目耗資耗時,人力物力投入都將非常大,但對我市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作爲2011年天津市衛生局重點工作,他作爲項目組的技術負責人,在市衛生局大力支持下從全市18所醫療單位共抽調80餘名醫護人員組成調查隊伍。徐醫生身先士卒,帶領這個大的團隊,每天奔波於調查現場,工作時間長達十小時以上。夜深了,其他同志進入夢鄉後徐廣明同志還要彙總一天的調查數據,部署第二天的調查工作。歷時整整7個月徐醫生吃住在醫院,最終帶領大家完成現場調查工作。走遍了天津市18個區縣,共完成13000餘例入戶調查,圓滿完成了調查任務。這項工作填補了我市精神衛生服務研究領域的空白,對數據的全面分析結果將對我市未來精神衛生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徐廣明同志從事精神科臨牀工作已經17個春秋,在他職業生涯的每一個年輪中都記載着他對職業、對病人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做一名好醫生是他的理想更是他的責任,他將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做一名關愛患者、認真負責的精神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