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市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一二三四五六”的奮鬥目標和工作思路,作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部署要求。東麗區近年來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邁出了堅實步伐,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堅強保障就是,牢牢把握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的新變化新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探索一條區域統籌、黨建聯動的新路。
日前,記者走進東麗區的村鎮、社區、企業,實地調查並切身感受到了基層黨建工作如源頭活水滋潤着這片希望的田野。
健全架構:構建區域化基層黨建新格局
華明街在天津乃至全國都是明星街鎮,諸多“第一”和“率先”,讓廣大農民在同樣的土地上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背後的一個重要推手,就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思路與機制創新。
“街道黨委組織的各功能區黨組織聯席會,每週六雷打不動地召開,已經堅持了4年。”華明街道黨委副書記韓愛玲對記者說。在街道黨委會議中心,記者看到一本本厚厚的《會議紀要》——與會者是街道黨委和示範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居住社區以及行政服務區黨組織負責人,議題則涵蓋了擴大招商引資、加強產業配套、推進“農超對接”、促進農民就業等方方面面的主題。
“這種聯席會已經形成了長效機制。街裏的各功能區不再單打一,在互幫互助中聯動發展,‘大黨建’格局讓黨組織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街道黨委書記張長河說。
張長河提到的“大黨建”,就是東麗區針對“三區聯動”發展中黨建工作遇到的條塊分割、資源封閉、管理分散等問題,構建起的區域化基層黨建新格局。這個“大”字,指的是區內街道推行大黨委制,在此基礎上,統籌建立居住社區、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區和行政服務區黨組織,形成“1+4”領導體制和組織架構。
“在黨委統一領導下,不但打破各功能區‘內部循環’壁壘,更實現了資源配置最優化。”東麗區委組織部負責同志說,“以決策互詢、資源共享、陣地共建、難題會商爲重點,黨建共建促進了區域聯動,整合了小城鎮建設的力量,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在構建“大黨建”格局的同時,東麗區樓宇黨建工作打造了非公企業黨建的優質品牌。
隨着“三區聯動”建設、特別是高水平大項目好項目落戶,樓宇經濟不再是中心城區的“專利”。但因其多爲非公經濟屬性,黨建工作遇到了新問題。東麗區的做法是,整合區域資源,建立樓宇黨組織,統籌進駐企業開展黨的工作,完善溝通、共建、幫扶機制,在服務企業決策、促進生產經營、營造企業文化、密切職工聯繫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真正成爲樓宇經濟發展壯大的引擎。
華明示範工業園區內的新華EOD總部港,吸引了60餘家總部型機構進駐,目標是打造“億元樓宇”。大廈二層1000多平方米的空間,集中了非公經濟黨建研究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會議中心、園區圖書館等,成爲集團樓宇黨建與統戰活動的大本營。總裁梅長春告訴記者,正是黨建工作夯實了基礎,樹立了形象,集團在招商引資、員工招聘、管理運營等方面才得心應手,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對於非公企業來說,黨建工作搞好了,發展後勁更足了。”
創新管理:探索多元化社會管理新途徑
街道整潔,樓門敞亮,綠地與花叢相映成趣;1萬多平方米的社區廣場上,老人們三五成羣,或健身、或聊天,年輕的婦女帶着孩子玩耍,沐浴着晨光……在軍糧城街和順園社區,記者感受到了和諧與順暢。
“兩年前村民剛入住時,可不是這般景象。”軍糧城街黨委書記魏建明說,“那時,東西亂擺放,垃圾隨處見,綠地被闢成菜園。改善社區環境,我們抓住了黨建這個法寶。從黨員樓門到黨員家庭,以黨建帶民風、促轉變,還投資完善教育、醫療、治安、交通、購物等便民配套設施,讓大家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提高文明素質,自覺愛護家園。”
東麗區城市化進程中,大批行政村整體撤銷,村民集中還遷。在村落格局被打破、“三改一化”尚未完成的過渡階段,村民既與原村級組織存在利益關係,又有強烈的社區服務需求。這一“特殊”階段,對加強基層黨建、引領社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探索構建“雙軌並融”型組織模式,東麗區破解了這個發展中的問題。在新市鎮中新建社區組織和社區服務中心,同時繼續保留原村級組織,負責推動拆遷還遷、產權制度改革和解決遺留問題。針對新市鎮建設週期內分散居住的問題,區分從業相近、租住鄰近、興趣接近等類型,設立一批產業型、租住型、興趣型黨支部,以多維輻射的組織網絡保持社會管理良好秩序。
和順園社區原有村的“兩委”仍繼續運轉,但工作中心已轉移到推動“三改一化”上來。社區管委會主任秦鳳傑說:“村、社區組織職能互補,黨員接受雙線管理,羣衆享受雙重服務。當前,隨着廉租房外來戶增加,我們正着手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讓黨組織不留死角,讓社區更加和諧穩定。”
打造骨幹:健全長效化隊伍建設新機制
無瑕街新五村2010年實現集中居住,原黨支部書記張金海根據工作需要,在考覈評議基礎上,轉崗擔任街道企業黨總支書記,專職負責非公黨建工作。
與老張見面時,他剛剛結束企業調研回到辦公室。當了20多年村支書的他,十分熟悉村裏工作,也深受村民擁護。談到角色的轉變,年過六旬、軍人出身的張金海話語鏗鏘:“我感覺沒什麼變化,都是爲大家服務。有多少熱,我就會發多少光。”無瑕街道黨委書記劉茂新說,無瑕街的發展變化,得益於基層幹部隊伍建設的機制創新。
隨着整體撤村、還遷入住的推進,部分村幹部面臨轉崗問題,致使情緒消極和工作被動。同時,新市鎮社區原有農村觀念習慣、生活方式轉變起來需要時間,急需熟悉社情民意、基層經驗豐富的幹部到社區任職。這是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新課題。
針對這一問題,東麗區探索實施了“雙線”戰略。一方面建立“保障+分流”機制,在保持村幹部原有待遇不變和述職評議、績效考覈的基礎上,採取離職退養、任職股份制公司、社區轉崗任職、聘請擔任顧問、聘請到“兩新”組織工作等途徑,穩妥推進幹部有序流動,做到有崗、有位、有爲。另一方面,堅持上下聯動,結合聯村幫扶工作,選派基層經驗豐富的科級幹部到村(社區)任職,擔任第一書記,壯大管理力量,提高羣衆服務水平。截至目前,全區已有86名村幹部轉崗到其他組織或擔任顧問,持續安排108名科級幹部到基層任職,收到了良好效果。
“潤物無聲卻立竿見影,我們追求的是黨建工作的‘有形’化。”東麗區委組織部負責同志說,“這個‘有形’,就是服務和保障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農民受益等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本報記者馬波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