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史學軍,40歲,護師,從事臨牀護理工作21年。作爲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的一名普通護士,在長達21年的護理工作中,她不僅實踐了——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誓言,並且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身邊每一個人。
作爲一名旅遊愛好者,2005年史學軍到甘南地區旅遊,無意間走進當地只有六間教室和兩間辦公室的朗木鎮賽赤希望小學,學校條件很差,沒有電燈和取暖設備,老師是寺院裏的喇嘛,由於環境閉塞,漢語說得並不標準,史學軍突發奇想,連說帶比劃試着講了一堂漢語課後,她的心便被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慾望深深打動,從此便開始了她的支教之行。她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先後數次自費赴賽赤希望小學,爲當地學生義務教授漢語,併爲那裏的學生捐助了大量圖書及文具。同時,她根據與藏民接觸過程中瞭解到的情況,準備了血壓計爲當地藏民做簡單的體檢,傳授保健知識,免費送去他們需要的藥品。
作爲一名眼科護士,她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爲那裏的孩子們檢查身體。在檢查過程中,她發現了兩名患有斜視的藏族學生洛桑奇扎和洛桑開智,由於家庭困難沒有能力進行手術治療而出現視力下降和複視時,史學軍沒有絲毫的猶豫,決定自費把這兩個孩子帶到天津來治療。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的院領導也得知此事,對她的愛心奉獻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決定啓用臺灣陳賢瓊先生創立的“幼輝愛眼基金”,以解決兩個貧困藏族學生的手術費用問題。2006年11月10日,手術終於順利完成。術後打開紗布的那一刻,兩個孩子不停地捧着鏡子照來照去,高興得一直笑。在史學軍精心護理下,兩個孩子術後恢復得非常好。她這種奉獻精神感染了身邊的同志們,許多醫護人員和天津醫科大學視光學院的學生自發爲兩個孩子捐出衣物、錢款,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孩子們出院時,用樸素的藏漢雙語寫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這次的經歷使我們終生難忘,可以讓我們微笑着面對未來,對我們來說,史學軍就是我們的漢族媽媽!史學軍的這兩個藏族“小兒子”回到當地,被傳爲佳話,許多眼病患者試着跟她聯絡,想通過她的幫助獲得光明,就這樣,史學軍對那片高原上的患者不離不棄,先後協助19名藏民來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手術治療各種眼疾。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後,史學軍又萌生了翻修教室的想法,因爲教室實在太破舊,別說是大地震,就是很小的地震都能震倒教室,孩子們坐在裏面上課太不安全。自從有了這些夢想,史學軍每次外出都要挑最便宜的車次,到了交通閉塞的地區,她經常徒步六七個小時,揹着行囊走到目的地,同事們心疼她時她總是樂觀豁達的說:我只要能省下十塊錢,就夠一個孩子一個月的生活費。每次記者前來採訪她時,她對自己的感人事蹟輕描淡寫,面對一大堆市級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總說自己記不清了,但她會拿出一本本相冊,祈求記者幫忙宣傳:希望小學又有幾個孩子面臨失學,又有幾個孩子重病纏身,亟待手術。
天津與甘南相隔萬里,但遠在甘南的藏族同胞卻信賴一名素不相識的天津護士。因爲這名會說簡單藏語的天津護士,不僅熱心幫助貧困的藏族孩子,而且只要是甘南藏族同胞的需要,她都會盡力幫忙。2010年,42歲的卓瑪面部被馬踢傷了,造成面部多處骨折,眼睛也受到了影響。雙目幾乎失明的她找到了史學軍,史學軍立即聯繫病牀,沒過幾天,卓瑪就來到了天津眼科中心治療。到醫院檢查後,結果顯示卓瑪兩隻眼睛已幾乎全部失明,尤其左眼球連最基本的功能都喪失了。治療中,醫生將卓瑪的左眼球摘除,右眼經過3次手術終於重見光明。根據病情發展規律,卓瑪的右眼球會在術後出現應激性的白內障。果然,回到甘南的家中沒多長時間,卓瑪的家人再次給史學軍打來求救電話。史學軍趕緊聯繫,沒幾天,卓瑪又來到醫科大學的眼科中心,按照預定,第二天就進行了手術。在長達兩個月的住院治療期間,史學軍照顧了他們的生活,協調院方大幅減免治療費用,解決了這個貧困家庭的後顧之憂。
2012年,眼科中心的病房裏, “我從沒想過還能再看清東西!”來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16歲的女孩明措(化名)激動地說。明措6年前患上風溼病一直用大量激素治療,導致雙眼患虹膜炎併發白內障,右眼還繼發青光眼。因家境和當地醫療條件所限,多年患病造成她左眼視力0.1、右眼眼前只能看見手動,生活質量較差。爲她補貼手術資金的,是由該院護理部護士自發成立、自願捐款的“天使基金”。明措在天津醫大眼科中心做完白內障和青光眼手術後,右眼視力明顯好轉,已恢復到0.25,可清晰視物,日常生活能夠自理。
2003年5月,在抗擊非典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史學軍義無反顧的奔赴了第一線,在海河醫院的日日夜夜裏,她精心護理了40餘名非典患者,卻在家中留下了年幼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作爲一名護士,從1991年走上這個崗位開始,史學軍曾經先後十餘次無償獻血,累計獻血量超過了2000ml,解救了許多處於危難中的患者;2003年她自願加入天津造血幹細胞庫;2005年簽訂捐獻角膜和遺體志願書;2008年成爲天津市無償獻血長期志願者。史學軍就是這樣的人,她愛好旅遊,但卻沒見過名勝古蹟,她跑遍了雲南、貴州和西藏,卻沒逛過麗江古城,沒見過黃果樹瀑布,更沒到過布達拉宮,但她的感人事蹟在甘南藏區廣爲傳頌,被救治過的藏民親切地稱呼她爲“扎西草”(象徵吉祥)。
作爲一名普通的護士,史學軍每天幾乎都是最早一個到達醫院的人,她將各項準備工作做好,用微笑迎接每一位前來就醫的患者,耐心解答着每位患者及家屬的提問,細心的爲患者做治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實踐着醫護人員的誓言。爲了與聾啞患者交流方便,她自己製作了多種卡片,並自學了一些常用的手語;爲了更好的爲國外及少數民族患者服務,她又強化英語及藏語學習。她用一言一行溫暖着每一位患者的心,她是患者心目中最美的白衣天使!
可是,您能想象嗎?那個援藏支教、治病救人的史學軍竟然是位室上速心臟病患者,曾經因爲勞累過度的她暈倒在工作崗位上,生活的壓力和經濟上的拮据沒有壓彎史學軍的肩膀,反倒堅定了她傳遞愛心的勇氣。史學軍只是一名普通的護士,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2008年中華醫學會倫理學分會授予她“人文醫學榮譽獎”, 2010年被和天津市平社區評爲“感動和平,感動社區”十佳人物。這一切都激勵着史學軍在自己的護理崗位上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人生的航線上繼續揚帆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