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科學發展觀提升爲黨的指導思想
天津北方網訊:黨的十八大的一個偉大成就,是明確宣佈科學發展觀爲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地位和歷史作用的一個新的認定,也是對這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的重要提升。
一
科學發展觀是在2003年10月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的,並在2007年10月的十七大上作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寫入了黨章。黨的十八大所以將科學發展觀提升爲黨的新的指導思想,首先是由它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性決定的。
科學發展觀,在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最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把堅持以人爲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這個新的發展觀,不僅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還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乃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了很大的豐富和發展,是最近10年來最大的理論創新。
第一,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有重大發展。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用最簡捷的語言來表示,就是“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一言以蔽之,也是“發展”二字。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爲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嘔心瀝血,歷盡艱辛,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探索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形成了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不僅堅持和拓展了“發展是硬道理”和“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而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發展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和諧發展道路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科學發展理念貫通起來,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爲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黨的發展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深化了對於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形態。
第二,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自身的發展理論有重大發展。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共產黨宣言》有一個著名論斷:在未來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重申《共產黨宣言》的觀點,並將所追求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關於人的理想和現階段關於人的發展目標作了區分,提出目前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爲將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前提。科學發展觀“以人爲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爲根本。在當代中國,這個“人”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爲主體、包括其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內的社會各階層最廣大的人民羣衆。這正是科學發展觀提出後所以得到社會和學界熱烈擁護和高度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又進一步明確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每個人的發展和一切人的發展的關係、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羣衆的具體利益的關係,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理論,從而也是中國共產黨關於人的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
第三,科學發展觀對長期存在的以社會爲本的發展觀有重大發展。
所謂社會發展,主要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人的發展則指人的知識、能力、素質等的發展。這兩者既是統一的,又是相矛盾的,是對立的統一。一方面,社會的發展爲人的發展提供環境和條件;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人的社會,沒有人的發展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根據上述馬克思的觀點,人的發展比社會的發展更具根本性,因爲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人的發展狀況決定着社會發展狀況。但是,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實際過程來看,社會的發展在許多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以犧牲人的發展來實現的。這不僅在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是很明顯的,就是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在相當長時期也很難不以社會發展爲本。這是由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爲了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不得不作出的選擇。但是,隨着社會進入科技飛快發展的時代,也隨着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人才的作用、知識的力量的空前提高,人的發展在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出來。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爲本”作爲第一語來宣示,使人耳目一新。它既實現了由以社會爲本的發展觀到以人爲本的發展觀的巨大轉變,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新飛躍。
第四,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有重大發展。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爲本,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黨的執政理念,更加明確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爲目標,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謀發展、促發展,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思考,也反映了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因此,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重大發展。
二
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作爲新的指導思想,還由於它具有獨特的實踐優特性。提出科學發展觀的10年,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10年。從實踐層面看,科學發展觀至少有這樣四大特點:
一是科學內涵更具明確性。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很明確。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爲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個內涵各要素的功能定位也很明確。作爲第一要義的“發展”,是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作爲核心的“以人爲本”,是突出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作爲基本要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是使人民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中生產、工作和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作爲根本方法的“統籌兼顧”,是爲了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一言以蔽之,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發展的科學性。只要把握“科學”二字,就把握了它的本質和精髓。
二是思想要素更具實在性。
上述四大要素,除以人爲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經過解讀,也很明白,且爲大多數人達成共識以外,其他三要素都具有質樸的實在性,可謂一目瞭然,不會產生歧義。這裏要指出的是,這四大要素的實在性,還在於都是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要防止的偏向而提出的,因而有很強的實際針對性。科學發展觀,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科學發展觀。發展首先要牢牢地抓好經濟發展。儘管我國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一是經濟發展的實力還很脆弱,二是經濟發展指數中的科技含量還需要大幅度提高,三是人均GDP指標還與發達國家差一大截。在當前國際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特別是在周邊局勢還不太平的國際環境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繼續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於國家安全和人民福祉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科學發展觀就是用來科學指導“發展”這個主題的,離開了“發展”主題就沒有意義。因此,它的實在性和針對性是長期起作用的。
三是宣傳解讀更具普及性。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素既然都很明確和實在,不那麼抽象和虛泛,因此,它提出10年來,其認知度比較高,受衆面比較廣,普及層更大,連山村老嫗都懂得要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可謂深入人心。這既說明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很突出的理論成果,也說明它的提升具有廣泛的羣衆基礎。
四是貫徹執行更具操作性。
科學發展觀既是理論體系,也有實施的明確規範。爲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提出時就強調了四大基本要求。即一是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任何時候都決不動搖;二是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爲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三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四是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爲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這樣的明確規定,不僅有利於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而且有利於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科學發展觀提出10年來,一直在講“深入貫徹落實”。10年的實踐證明,它提出的各項要求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不僅對於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等方面,而且對於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各項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都起了更爲顯著的作用。
科學發展觀的上述特點,也是它的顯著優點。1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在總體上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不能不說,與對它的“深入貫徹落實”有密切關係。它的上述優特性是將其提升爲指導思想,以便長期堅持的重要原因。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黨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爲本作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三
科學發展觀提升爲黨的指導思想,還有歷史的客觀需要。從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個又一個地提升爲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看,這個需要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關於毛澤東思想。
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發表後,就有專家學者撰文認爲中國“有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開始提出“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毛澤東的理論和策略的體系”等概念。整風運動開展後,全黨首先是黨的高級幹部,通過對歷史問題的深入討論,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不僅認識到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上是黨的正確路線的代表,而且在理論上對馬列主義有創造性的發展,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集中體現,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因此,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爲黨的指導思想。
其次,關於鄧小平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方位地撥亂反正,努力推進在思想路線上從兩個凡是到實事求是的轉變、在政治路線上從以階級鬥爭爲綱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轉變、在經濟發展方針上從僵化半僵化封閉半封閉到全面改革開放的轉變,國家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將新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昭告爲“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黨的十三大宣佈:中國共產黨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還初步建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大體輪廓。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又爲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指出了明確方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黨的十四大首次提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稱謂,並指出這個理論“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指針”。經過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近20年實踐經驗的總結,1997年黨的十五大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了進一步提升,不僅正式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更加鮮明簡潔的科學概念,而且高度評價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樣,鄧小平理論成爲黨的行動指南反映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再次,關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在歷史進入新的千年世紀之際,面對世情、國情和黨情發生的重大變化,如何跟上時代步伐,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和怎樣建設執政黨的問題日顯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爲一個由治黨及治國的理論回答了歷史的需要。這就是從作爲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來說,中國共產黨執政必須具有更加強大的物質基礎;從作爲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來說,中國共產黨執政必須具有更加強大的精神基礎;從作爲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來說,中國共產黨執政必須具有更加強大的羣衆基礎。只有這樣,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更加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才能始終成爲帶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這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也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也將其確立爲新的指導思想的基本考量。
再來看科學發展觀。
在新世紀新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一方面需要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趨勢,認真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進一步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刻總結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以及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階段性特徵。這樣,順應時代潮流和國情需要便提出了科學發展觀。10年的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是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又好又快地進步發展。黨的十七大在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時,包括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作爲戰略思想的科學發展觀。這三個理論的關係,可以從兩個維度來把握。從橫向看,它們是根據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而提出的,是總結那個階段實踐經驗的理論創新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與時俱進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遞進性。從縱向看,由於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源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爲由治黨及至治國的理論,主要是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和怎樣建設執政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相對於鄧小平理論來說,更多地側重於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問題。科學發展觀由於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它對於鄧小平理論,更多的是豐富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這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對於鄧小平理論都具有縱深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已經在10年前提升爲黨的指導思想了,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提升爲指導思想乃勢所必至。這是黨的指導思想發展的歷史邏輯所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