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剛剛完成了閩、贛蘇區的採風任務,而觀看熱播的電視劇《尋路》,恰似呼應了此行的步履與思考,讓自己對中國革命史的認識、判斷和回味,從另一條路徑進入縱深。
《尋路》的衝擊力首先在於跳出傳統模式,能夠直面國共兩黨的歷史觀和價值觀。譬如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陳立夫等面對世界格局、中國的具體實際,特別是民主、民權等話題,多有意味深長的精彩對白和爭論,儘管立場有別,卻合乎政治交鋒的邏輯和歷史背景。其次,《尋路》一改以往歷史人物的臉譜化和模式化,大膽堅持了藝術的人性展示。瑞金蘇區的老百姓曾對我說:“當年的革命者和反革命,不是神,也不是鬼,都是大活人。”《尋路》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比如,蔣介石和宋美齡、周恩來和鄧穎超、羅亦農和李文宜等國共兩黨領導人的情感戲,都是從普通人的情感邏輯出發,着力於人性、人情、人文視角下的呈現,逼真可信。特別是顧順章、蘇先駿、陳浩等由革命者蛻變成反革命的前後形象刻畫,穩中漸進,避免了唯角色化和主題先行的通病。作爲我市繼《解放》、《辛亥革命》取得巨大成功後的又一影視力作,《尋路》給我們作家的啓示在於:如何在反思歷史中觀照現實,這是考驗藝術家思想和情懷的重要標誌。(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