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尋路》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期間,本報文化新聞版的“藝文談”、“今晚劇評”兩個專欄集中刊發的一批專家學者和普通觀衆的劇評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截至今天,“藝文談”、“今晚劇評”兩個專欄共刊發劇評文章近50篇,“藝文談”上的專家文章從專業性角度分析該劇,爲觀衆觀劇“導航”;觀衆觀劇後自發爲“今晚劇評”撰寫觀劇感受,從劇情、人物表演等方面暢所欲言,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觀衆,所寫文章都是有感而發,言之有物,獲得讀者高度讚揚。
藝文談:專家爲觀衆“導航”
電視劇《尋路》在央視一套開播後,本報“藝文談”專欄從6月27日起,陸續刊發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專家,著名歷史、黨史專家,著名文藝評論家和有關方面領導的評論文章近二十篇。專家學者們在文章中從思想性、藝術性、歷史真實等方面,對《尋路》給予評價和分析。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湯恆在文章中評價“該劇是羣衆路線教育的生動教材,在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必將給廣大黨員幹部以教育和啓迪作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趙化勇從踐行文化擔當、尊重歷史真實、錘鍊史詩品格三個方面,分析《尋路》的題材厚重,立意深刻,獨具思想深度和現實意義。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祕書長王丹彥從這部劇的題材表現着手分析,認爲該劇成功地填補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空白。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對該劇尊重歷史真實給予高度肯定,直言“看了這部電視劇等於讀了一段黨史”。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爲《尋路》總結出三個看點:新鮮感、揭祕性、創意制勝。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從美學角度評析,認爲《尋路》很好地把文獻性、史詩性同一般電視劇很難具備的思辨性統一了起來。
專家學者們以專業性的分析和評價,指出了《尋路》的精彩之處和重要看點,在廣大電視觀衆觀劇時發揮了“導航”作用。讀者張先生告訴記者,剛開始他不明白,這部劇爲什麼叫“尋路”,在看了幾位專家的文章後,他明白了“尋路”的含義,更感受到毛澤東的偉大。在校大學生王同學說,他在看《尋路》的同時,也一直在看“藝文談”上的專家文章,“這不僅幫助我更深入地瞭解這部劇的歷史背景,還感受到在當下播出《尋路》的現實意義”。
今晚劇評:讀者“追劇”熱情高
“今晚劇評”專欄自6月26日起,每天以一到兩篇的篇幅,刊發普通觀衆在觀看《尋路》之後的觀劇感想。近一個月時間,已陸續發表讀者來稿近三十篇,使“今晚劇評”專欄成爲讀者暢所欲言的一塊良好陣地。讀者王宗徵、張鳳桐、夏曉華、薛友宏、王亞東、焦海梅等在文章中結合打動自己的劇情細節,評價《尋路》是一部用正能量打造的真實作品。“今晚劇評”專欄還收到王鬆、王愛英、秦嶺、狄青、黃桂元、閻立飛等我市多位文學創作和評論者的稿件,對《尋路》進行了多個視角的品評,認爲《尋路》很好地解決了宏大敘事與故事細節的關係,重大史實真實,細節非常飽滿,充分利用史料爲觀衆提供了很多新信息,全劇有許多突破與創新,人物形象飽滿鮮活,栩栩如生。
許多讀者在“追劇”的同時,每天都閱讀“今晚劇評”專欄。讀者李竟發在寫給本報的信中表示,“今晚劇評”專欄讓廣大普通讀者享有了話語權,大家在這裏暢所欲言,這是新聞媒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和“開門辦報”的很好體現。讀者楊士軍表示,一邊收看《尋路》,一邊閱讀“今晚劇評”,更感覺這部電視劇“很有嚼頭兒”,讀者參與其中暢談感受,互相啓發,極大地激發了觀衆的觀劇熱情。(劉桂芳高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