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天津 民生 論壇 18街 文娛 體育 財經 地產 IT 汽車 時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戲 視頻
 
 
 
 
 
 

今年54歲的王建民是土生土長的漢沽人,從小生活在沼澤港岔星羅棋布,鷗禽翔鳴、蝦蟹肥美的薊運河畔。

『小時候,經常在薊運河裡面游泳、玩水,那時候隨風搖曳的蘆葦、飄散的蘆花、清澈見底的河水都是童年時候的美好回憶。』王建民說。

那時候的漢沽,大小濕地的蘆葦叢中,就有許多的候鳥,找漂亮的候鳥羽毛、找鳥蛋就是那時候小孩子們的游戲內容。

在那一片醉人的自然環境中長大的王建民,對於大自然、對於家鄉的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

『我之前一直是專職的攝影師,拍了很多環境照片。那時候拍名川大

山居多,後來發現自己家鄉也是越來越美了,就開始主要拍攝天津一點一滴的變化。一開始也沒有專門拍鳥,但是畫面上經常有鳥的身影。』。

 
 

但是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天津沿海的濕地自然環境遭到了破壞,捕鳥獵鳥的事情時有發生,讓留在王建民記憶中的美好印象慢慢消失。『有的時候,有些鳥販子一晚上就可以獵殺到11麻袋鳥。』說到這一話題,王建民的語氣無比沈重。

也正是由於看到下鳥網、毒鳥這些心痛的事情,王建民慢慢從觀鳥、拍鳥,萌生了保護候鳥的意識。

『我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昆明翠湖公園有個「海鷗老人」的故事感動了整個昆明,退休工人吳慶恆一輩子孑然一身,將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子女,每天徒步三個小時,用每月退休金的一半買餅乾、面包喂海鷗。年復一年,海鷗認識了這個老人、愛上了這個老人,圍繞在老人的身邊。但是後來,老人孤苦去世,一直跟拍「海鷗老人」的攝影家李志雄為了緬懷這位愛鳥的老人,在他經常喂鳥的地方,放了一張真人大小的照片,海鷗竟然圍落在遺像前,不肯離去。』王建民說,『吳慶恆老人的故事感動了我,同時,攝影家李志雄的照片也讓我感到了攝影人可以為保護鳥類做些事情。』

正是這個故事、正是一張照片,讓王建民堅定做護鳥志願者的決心,毅然決然走上了艱苦、悲喜交加的候鳥保護之路。

 
 
 
 

2008年,王建民成為了中新生態城的簽約攝影師,這樣就給了他更大的空間和時間,用鏡頭記錄著濱海新區的點滴變化,記錄著鳥兒們的生存狀態。

為了拍鳥,自己購置了拍攝器材、觀鳥望遠鏡,為了等待光線、捕捉到候鳥最生動的瞬間,王建民經常在濕地裡一待就是一天,有時為了尋找拍攝角度,還要穿著水衩子站在水裡,雖然拍攝過程很辛苦,但是獲得的收獲也是豐厚,王建民拍到了很多候鳥美麗的身姿。

有一次為了拍攝濕地的全貌,王建民自己租了一架直昇機進行航拍。『當時花了2萬塊錢租呢,後來跟人家好說歹說,分了好幾次纔把錢交上。』王建民笑呵呵地說。

在長時間的拍攝中,王建民也遇到了很多鳥的故事。王建民說,自己愛上候鳥後,自己的心情就跟著鳥兒一樣或喜或悲。『鳥兒就像人一樣有感情,有一次,我在大神堂附近的濕地內看到一只狀態不大對勁的反嘴鷸(y?)站在海邊,它身邊的同伴就好多天一直陪伴著它、守護著它,等著它一起重返大部隊。那種不離不棄的情感,讓看到的人都特別感動。』

還有一次,他在一條大堤上看到一只鳥兒被疾馳而過的車輛撞翻在路邊,王建民立即下車去救助這只小鳥,把這只可憐的鳥兒抱在懷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著這只奄奄一息的鳥兒。『我就看著它在我的懷裡一點一點地失去生命,心裡責怪那些開車的人,為什麼不能慢一點。』王建民說,『我後來把它埋在了路邊,那時候心裡真是難受極了。』

後來,王建民自己學習鳥類急救知識,總是在自己的車裡備點急救用品,准備隨時幫助有需要的鳥兒。

當然,王建民遇到的也不總是悲傷的事情,有一次王建民成功地救助了一只大麻鳽(ji?n),送到了志願者的家裡,後來恢復好的大麻鳽就賴在志願者家中,不僅如此,嘴還越來越叼,愛吃好看的『觀賞魚』,這讓志願者們哭笑不得。

 
 
 
 

2012年東方白鸛事件(點擊瀏覽專題 北方網榮獲2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讓王建民成為了護鳥志願者中的『名人』。其實,在那之後的一次救助事件更是一波三折,給王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3年4月,當時一只白鶴在津因傷滯留,在志願者的幫助下,這只白鶴漸漸恢復健康,但是,白鶴的大部隊已經飛走了,這只孤單的白鶴孤零零地生活的並不愉快。

『當時這只白鶴的身邊還有二三只白鶴,估計是它的家人,我們救走這只白鶴之後,它們還久久不願走。』王建民回憶說。

後來,王建民就想著讓這只白鶴趕上大部隊,就自駕車前往白鶴的棲息地遼寧獾子洞濕地,開始了一場『千裡送白鶴』之旅。

 
 

抵達遼寧後,白鶴就被安置到獾子洞濕地的救助中心,由沈陽猛禽救助中心猛禽康復師王維彥在那裡照顧著這只白鶴。

當時看到白鶴狀態還好,王建民就回到了天津,等著遼寧那邊放飛的消息。可後來這只鳥兒不對勁了,經王維彥診斷是得了禽掌炎,就給它實施了手術治療。手術後白鶴的狀態好轉,眼看又具備放飛條件了,白鶴又開始不進食了,王維彥就給它做流食,一直持續了20多天,也不見好轉,於是王維彥趕緊帶著它去沈陽治療。

一路上,王維彥把白鶴放在副駕駛座位上,一路上跟它說話,虛弱的白鶴好似聽懂了一樣,把脖子放心地放在王維彥的腿上。然而,這只可憐的白鶴沒有堅持到沈陽,在路上就死去了。

『當時,看到白鶴救不活了,王維彥把車停在路邊上,給我打電話,一個大男人在路上放聲大哭。他說對不起天津的志願者,千裡迢迢地把鳥送來,這麼信任他,可他沒有救好。』王建民說到這段不禁哽咽,『聽他這麼說,我也受不了了,兩個大男人就這麼在電話裡哭了起來。』

後來,王維彥把白鶴的屍體保存了下來,王建民就說要把這只白鶴做成標本接回天津,就在當地找制作標本的師傅,一開始,師傅找王建民要8000元,後來聽過了救白鶴的過程,降到了3000元。再一打聽,這錢原來是王建民自己花,深受感動的師傅最後沒花錢免費制作了這件標本。

『我當時特別感動,師傅說「你們千裡迢迢的救這只鳥,我也做點什麼吧」,雖然,這一只白鶴死了,但是,通過它看到了很多人性的光輝。』王建民說。

現在這只白鶴的標本被王建民送到了中新生態城博物館,它象征著津遼兩地志願者心血,記錄了一段一波三折的感人救助故事。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我深深感到力有不及。』在參與巡護的同時,王建民經常將自己拍出的照片洗印出來,帶著這些漂亮的鳥類照片,走進政府部門、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魚塘承包者家,宣傳候鳥保護。

當初生態城研究沿著薊運河兩岸的發展規劃,曾經想在那裡進行土地開發,聽到這事的王建民,把自己在薊運河邊拍到的蘆葦蕩漾、候鳥翻飛的美景,拿給規劃人員,講述了薊運河沿岸濕地對於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被照片打動的規劃人員重新進行了規劃,保留了薊運河故道,多年之後,這一地區成為了中新生態城的環境亮點。

今年,北大港濕地候鳥食物短缺,王建民就苦口婆心地跟魚塘老板說:『你就讓它們吃點吧,你看這些鳥在你的魚塘裡多壯觀。這其中,有聽勸的,也有嫌他『多管閑事』的。

如果讓魚塘老板承受損失,王建民也知道是不小的,所以他就自己籌錢,給魚塘老板彌補損失。『最近我們在北大港濕地「老朱魚塘」買了2000斤魚,放進了今年春天缺水乾旱的萬畝魚塘裡,期待著明年萬畝魚塘能夠恢復魚類資源。』王建民說。

而這買魚的4000多塊錢,都是王建民和幾個志願者湊的。『這些錢能夠保護住候鳥,就不算什麼了。』王建民說。

王建民買魚護鳥的事,感動了魚塘老板,『老朱魚塘』的經營者在賣給志願者2000斤魚後,又送了1000斤給他們,說是盡自己的一份心,這讓王建民激動不已,持之以恆的宣傳保護,終於收獲了成效。

隨著今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美麗天津的建設,生態補償機制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天津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北大港濕地的保護,市委書記孫春蘭等領導到北大港濕地調研,這讓王建民和志願者們欣喜不已。

『我們這塊濕地已經夠得上世界級濕地資源,如果我們保護好,這不僅是天津的一張城市名片,也是世界保護濕地的典范。』想著未來的前景,王建民既激動又急切,『我希望每年天津北大港濕地都是候鳥們最喜歡的地方,它們能夠在這裡自由飛翔、安全棲息,數量一年比一年多。』

而作為一名護鳥志願者,王建民說,今後,他還要繼續守護天津的濕地、繼續守護遷徙的候鳥,也許這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貴在堅持,就如同『尋找中國最美濱海濕地守護者』頒獎典禮上,送給王建民的評語:『拿起鏡頭捕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王建民則用他的『觀鳥日記』喚起了無數人對濱海濕地和鳥兒的尊重與熱愛。』

 
 
 
 

記者:霍艷華

從東方白鸛事件以來,記者一直與王建民聯系,每次打電話,王建民不是在濕地內巡護、就是在為候鳥保護的事情奔走。為了候鳥保護,他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每天自駕私家車往返漢沽和北大港濕地,經常是連續一個多月一天一天地往濕地跑,一天往返130公裡,就是年輕人也一定能堅持不下來,而王建民卻做到了。

可以說,現在濕地、候鳥點滴情況,都牽動著王建民的心情。候鳥們沒食物了,他擔心;濕地水位高了,他多方反映;有人在濕地內挖土,他著急。相反,候鳥們的狀態好了,他高興;魚塘老板意識轉變了,他興奮;領導來調研了,他的積極性又高了……

記者采訪中,也曾向讓王建民說說這些年來,他護鳥發生了的印象深刻的事,但他沒有多講,而是把話題更多地落在了未來濕地如何保護上。他給記者分享了深圳領獎時參觀濕地的感受,感嘆了香港彈丸之地濕地保護的意識,與志願者探討了濕地候鳥保護的心得……唯獨自己的事不願多談,王建民說『自己不做點什麼,心裡不踏實,我只想讓後代也看到這些美麗的鳥兒。』

 
 
 
   
 
【追夢人生015期】最美濱海濕地守護者王建民
【追夢人生014期】見證生命奇跡的『天使』胡宗強
【追夢人生013期】天津『城市美容師』謝子龍
【追夢人生012期】『史記撲克設計家』李有華
 
 
本期監制:劉雁軍
本期策劃:梁宏峰 王 冰 本期編輯:尹辰辰
本期記者:霍艷華
本期攝影:霍艷華
北方網新聞中心
 
返回頂部

Copyright (C) 2000-201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