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溼地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保護好溼地資源是維護國土生態平衡的基本屏障。然而,日趨加重的溼地缺水現象,是對國家提出的“嚴守6億畝溼地紅線目標”的嚴峻挑戰。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葉惠麗、羅家均分別爲保護溼地支招,讓“地球之腎”不再喊“渴”。
切實加大溼地保護投入
葉惠麗委員說,剛剛結束的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溼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問題依然突出。
葉惠麗建議,一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切實加大溼地保護工程的投資力度。按照規劃,2014年需安排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16億元。二是有關部門謀劃溼地保護恢復重大工程。採取超常規的措施,圍繞溼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溼地與水資源安全、溼地與糧食安全、溼地應對氣候變化等,謀劃實施溼地保護恢復重大工程,擴大溼地面積,增強溼地生態系統穩定性,把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三是爲遏制破壞性使用溼地行爲,守住溼地生態紅線,發揮溼地的生態環境與經濟功能,儘快制定並頒佈《溼地保護條例》。
打造國內首個國家級生態公園
羅家均委員說,天津擁有北方濱海重要溼地,在生態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了我國北方湖泊、沼澤、濱海等溼地保護和恢復示範模式。但在具體實踐中,距離引領北方溼地保護,帶動區域發展,形成北方溼地生態示範效應,仍存在一定差距。
羅家均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支持天津發揮東部沿海重要溼地和先行先試的優勢,按照全面保護與適度開發的原則,打造國內首個國家級生態公園。將天津溼地納入全國溼地保護“十三五”規劃,重點支持在溼地調查、形成演化、生態保護等領域國內外科技合作,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要建立溼地保護的長效機制,加快實施溼地保護與生境恢復工程,開展溼地資源分類學研究,構建以天津爲代表的北方重要溼地生態治理模式。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組成調研組,開展跨區域、跨省市間生態環境治理和退耕還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建立與之發展相適應、有益於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