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月底,京津“雙城記”實現了由陸運到空運的拓展。雖然與空鐵聯運相比,京津的水路通航目前僅僅停留在規劃階段。就歷史而言,恰恰是水運開啓了京津雙城千年聯動之濫觴。
“水上雙城記”可以追溯至隋代大業四年(608年)開鑿的永濟渠;如今連接北京通州和天津的是北運河,金代定都北京後,爲保障首都糧食供應,於泰和五年(1205年)開闢潞水漕渠,成爲北運河的前身;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通惠河後,運河得以從通州延伸至今北京市內積水潭一帶,京津真正實現了城市之間的水路相連。
金元兩代,天津(時稱直沽)一直都是來自南方內河漕船北上和來自海河的海運漕船換船的交通樞紐。明成祖朱棣率兵從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口渡運河南下取得皇位後,於永樂二年(1404年)在此建城,賜名“天津”,意爲“天子渡河之地”。
據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朱陽介紹,清代末年政府停罷漕運,北方運河的重要性逐漸下降,1960年代初隨着氣候變化和各條運河水源河流興建水庫建閘壩,大運河山東濟寧以北河段最終失去了運輸功能。
記者實地考察發現,目前京津運河部分河段作爲旅遊景點仍可以通航遊船。武清北運河休閒驛站等地風景宜人,成爲避暑勝地。但更多的是大量河段水量偏少、河道過窄。在北運河屈家店樞紐附近,記者甚至發現有作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兩側堆滿垃圾,部分河牀中種植着玉米等作物,河面有綠膜覆蓋。
記者瞭解到目前京津運河恢復通航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難。首先,運河水源不足,部分河段遭遇污染,治理不易。其次,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張萌表示,以一級河道要求淨空4.5米爲例,當前運河河道上多處橋樑高度不合標準,如果改建工程巨大。
再次,天津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許多河段恢復通航需要大量清淤和拓寬河道,可能會改變河道的基本形態,違背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護原則,是世界遺產委員會所不允許的。
2014年,京杭大運河在經歷了整整2500個春秋後成爲世界文化遺產。今年,作爲“運河載來之城”的天津迎來了建市610週年紀念;今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兩地在雙邊協議中明確寫道:“利用好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的契機,共同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加快北京通州到天津境內京杭大運河恢復通航的工作進程。”
京津雙邊協議已將恢復京津通航寫入,新一輪的論證和恢復工作即將開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專家們雖然意見分歧較大,但在兩個方面卻形成了難得的共識,第一是儘量保證運河有水,第二是有條件的地方恢復旅遊通航。
“運河承載的不僅僅是流水與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我們希望北京、天津可以恢復旅遊通航,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可以將運河文化傳承下去,打造新的‘水上雙城記’。”天津市旅遊局副局長何智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