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着紀錄片《五大道》在央視熱播,天津“五大道”火了。來自海內外的遊客,有的是來天津而遊“五大道”,有的是遊“五大道”而來天津,更多的是因爲看了紀錄片《五大道》之後,慕名而來。總之,這片1.4平方公里的街區,如今已然成爲天津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
天津“五大道”是一片風情迥異的歷史文化街區,過去曾是英租界的一部分。在“五大道”裏,有近2000座歐洲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西式建築,被稱爲萬國建築博覽會。其中,僅名人故居就多達百餘處。這裏既居住過末代皇帝溥儀、醇親王載灃、肅親王善耆等滿清皇親國戚,也留下了黎元洪、馮國璋、曹錕、徐世昌等民國風雲人物的身影,還見證了美國31屆總統胡弗、五星上將馬歇爾、四星上將史迪威等世界名人訪華的點滴瞬間。此外,實業家唐廷樞、周學熙、範旭東等,思想家嚴復、梁啓超,教育家嚴修、張伯苓等也都在天津租界留下了他們重要的人生軌跡。
天津是近代中國的縮影,五大道又是觀察天津從近代向現代轉型的極佳窗口。五大道位於天津九國租界區。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開闢爲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紛紛涌入,設領館,開洋行,五大道及它所在的天津由此被一種完全陌生的外來文化強行進入,開始了最痛苦、最無奈、最執着、最迫切的文明再造和社會轉型。清末民初短短几十年間,天津就成了北方經濟中心。同時,租界的大規模開發建設,使五大道成爲西方冒險家淘金的樂土。外國僑民的不斷涌入,帶來了不同國度的外來文化,這些文化從這裏向城市的其他角落蔓延,影響着天津人文環境和世風的轉變。天津由一箇中國的傳統城鎮迅速完成了從經濟到文化的國際化現代城市轉型。
早年的天津本來就是一個水旱碼頭,五方雜處之地,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對外來文化從不排斥,同時又能頑強地保留着本土文化,至今天津無論從方音、方言,還是民風、習俗,都有鮮明的文化島現象,加上九國租界,外來文化也略有差異,這種文化島現象日益鮮明。可謂“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王公貴胄紛紛逃到天津,躲入五大道等租界區做寓公,以避革命黨。他們除了帶來大量財富外,也帶來了貴族文化。他們崇尚奢華,講究氣派,習慣用一擲千金的生活方式打發時光。一時間戲劇名角穿梭京津,鼓曲藝人奔走堂會。而民間多附庸風雅,戲曲之風久盛不衰,造就了這塊曲藝高地。這就是爲什麼天津戲曲發達,名家輩出,民間基礎雄厚的歷史成因。
北洋時期,動亂頻仍。五大道等租界區又成爲下野軍政要人的好去處,他們紛紛躲進來當起了寓公。有的人確已心灰意冷,從此不問政事;有的人則爲避免政敵猜忌,故作賦閒之風,以待東山再起。他們賞花、觀魚、養鳥、鬥蟲,賦閒之風盛行,故而天津一直是全國最大的花鳥魚蟲市場。這種遺風一直影響至今,人們樂於享受快樂生活、慢生活。
而時事變遷,改朝換代,昔日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爲維繫已經過慣了的奢靡生活,不得不經常拿出家藏古玩字畫、金銀珠寶變賣,這又成就了天津的收藏市場。天津收藏界在全國首屈一指,不僅藏家衆多,珍寶無數,民間收藏也蔚然成風。上述人等,不論何種境遇,都已飽經滄桑,看透世事,與世無爭,心性豁達。這些世態爲人,也漸成風氣,影響着天津的社會文化心理。今天,天津雖擁有1300萬人口,但這裏民風質樸、豁達包容,人們步履從容、富於幽默感、鮮見現代大都市的那種行色匆匆。這不能不說與曾經的歷史與經歷有莫大關係。
今天,漫步在五大道,彷彿走進了一座英倫小鎮,這裏充滿着異域風情。你會感受到,一條條林蔭小路,流淌着歲月時光;一幢幢名人故居,埋藏着歷史風雲。總之,五大道是最具天津文化符號的地標,你能從這裏翻檢一段苦難輝煌的歷史歲月,你能從這裏讀懂一座城市的人文密碼。
(作者爲天津市政府參事、天津市政協常委、紀錄片《五大道》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