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儘管政府一再倡導文明祭掃,清明時節“灰”紛紛的戲碼還是時有上演。
剖析這種現象,一是人們對於祭掃的認識有待改變。通過燒紙錢溝通生者與逝者的情感,雖古已有之,但在如今人口密集的城市裏,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還隱藏着極大的火災風險,已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二是攀比心理在作祟。有些人盲目追求諸如“手機”“別墅”之類“高檔”祭品,彷彿誰燒得多,誰的孝心就重。其實,真正的孝順是在老人在世時的關心與呵護,老人離世後的過度鋪張很大程度上是演給別人看的。
清明已至,在向逝者遙寄哀思與溫暖之時,首先應該沐浴我們自己的心靈。祭掃不在於燒了多少紙錢、祭品,而在於是否有真正的敬重與懷念,《禮記》中所說“祭則觀其敬而時也”正是這個意思。獻上一束花,默默地說幾句話,靜靜地呆一會兒,同樣慎終追遠。
退一步講,就算有人暫時難改燒紙錢,儘量少燒,到焚燒箱去燒,也是一種進步。
清明時節,更應是文明時節,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