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現場危險化學品倉庫存儲的桶裝氰化鈉已經找到,其中少量氰化鈉因爆炸衝擊發生泄漏。爲了確保事故區域污染不外泄,事故現場指揮部採取了封堵排水口、設置圍堰、現場應急破氰、污水處理廠加裝破氰裝置、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五項措施。這些措施是否能有效圍剿市民擔心的“氰化物”?帶着這個問題,本報記者來到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該學院在歷次學科評估中穩居全國第一,化工專家雲集。記者在天大化工學院採訪了中國核學會核化工分會顧問王榕樹教授和從事化工安全研究十幾年的王虹副教授,請兩位專家對五項措施做了解讀,專家評價這些措施切中要害,切實可行。
“水隔離”切中要害
水泥封堵排水口、設置圍堰阻擋雨水外溢,化工安全專家王虹認爲現場指揮部實施的這些“水隔離”措施切中要害。王虹介紹,一般情況下,化學品可能產生的危險有三種,一是燃燒,二是爆炸,三是毒害。目前來看,經過這兩天的努力,前兩種危險已逐漸減小,逐漸處於可控狀態中,再加上對事故波及區域人員及時採取的疏散、隔離等措施,如果沒有意外,再發生新的燃燒、爆炸的可能性應該不大。現在真正需要引起我們高度注意的是第三種危險,也就是經過了燃燒、爆炸事故後,現場散佈的各種危險化學品可能帶來的毒性傷害問題。“環保部門13日、14日在廢水監測點和排海泵站進水口都監測出氰化物超標。這說明因爲氰化物的泄漏,事故現場廢水中已經含有氰化物這種危險化學品。此時及時對事故區域的雨水、污水外排口進行水泥封堵可以防止事故現場污水擴大污染。設置圍堰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溢出事故區域。”王虹認爲這種做法很必要。
王虹進一步解釋說:“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發生爆炸事故的現場環境十分複雜,現在還在進行緊張的排查,水體中到底有哪些污染物,進入的量是多少,是否含有氰化物,都還在監測中。所以指揮部在事故區域周邊採取措施,將事故區域與外部隔絕,防止毒害物質可能外溢的做法切中要害。”
“水處理”及時可行
氰化鈉雖是一種劇毒物質,但在常態下是一種固態晶狀體或粉末,不揮發、不易燃、不易爆,但其遇水生成的氰化物是劇毒。很多市民擔心如果下雨,事故區的氰化鈉會變成劇毒的“氰化水”還會外溢。針對市民對“氰化水”的擔心,王虹教授介紹氰化物對水體的污染可防可控。據昨天上午的新聞發佈會介紹,事故現場,氰化鈉位置已經確認,專業技術人員正在進行處理。包裝未損壞的及時清運,炸開外露的及時清理、化學中和。對此專家認爲目前“破氰”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除了雙氧水,還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鈉處理氰化鈉,這些都是成熟技術,都能將劇毒的“氰化鈉”轉換爲弱毒、微毒物質,然後再進行無害化處理。
根據監測數據,事故區水體已經被氰化物污染。在事故區域安裝應急廢水處理裝置,先將事故區域內雨水、污水管道內的廢水和消防廢水這些被污染的“氰化水”就地進行破氰處理,再排入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深度處理,這樣的“水處理”做法比較穩妥。專家認爲這是一種先降毒、再解毒的有效處理方式。“收集事故現場高濃度廢水,送危險廢物處置機構立即進行集中處置,這樣的措施十分穩妥、安全。”王虹說。
破氰預處理是雙保險
事故現場的氰化物,已經產生的“氰化水”,會不會污染生活水源?針對市民這樣的擔心,王虹教授說:“周圍居民的日用及飲用水源來自自來水處理廠,與現場被污染的水體沒有直接關係,所以老百姓不用恐慌。”
王虹教授對在污水處理廠加裝含氰廢水應急預處理裝置的雙保險措施十分贊同。“按照設計,普通的污水處理廠只能處理生活污水和一般工業廢水,沒有處理氰化物的專業裝置和措施。所以需要考慮在污水處理廠前端的雨污池加裝破氰處理裝置,把可能含有氰化物的污水處理成普通污水。這項預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市民不必談“氰”色變
雖然氰化物是劇毒,但專家也提醒市民不必談“氰”色變,不必過度恐慌。王榕樹教授說,按照目前的情況分析,氰化鈉與另一種含鉀的化合物相遇,經化學反應產生劇毒氰化鉀的情況不會出現,氰化鈉中的元素鈉被鉀置換不易,所以市民不必過度恐慌。對市民擔心空氣中化學氣體殘留損害健康的問題,他表示按照現場情況分析,目前看來不會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干擾。如果市民有疑慮,可以多飲用檸檬酸、醋等鹼性物質,促進吸入的有害氣體排泄,注意衛生清洗,請大家保持心理穩定,不要恐慌。
王虹教授進一步科普介紹說,有毒物質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途徑其實是有限的,只有三條,即經食道進入、口鼻吸入、皮膚接觸滲入。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化學品氰化鈉,其本身是固態的,有劇毒,遇水可溶解;條件適合,溶液中的氰化鈉還有轉化成另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可以明確地說,氰化鈉本身在常規環境下,沒有氣態形式,因此不會發生經呼吸中毒這種可能性。如果體表不慎接觸到了固態的氰化鈉,那也不用恐慌,只要皮膚沒有傷口,用大量水反覆沖洗接觸部位即可。如果碰巧接觸部位有傷口,請及時就醫,採取專業處置措施。至於第三種侵害途徑,即經食道進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爲目前現場的處置人員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具有相關經驗,基本可以排除這種可能性。
氰化物並不神祕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後,社會各界可謂“談氰色變”,氰化物真的很神祕嗎?我們就認識一下。
什麼是氰化物?
氰化物特指帶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爲無機氰化物和有機氰化物。通常爲人所瞭解的是無機氰化物,常見的有氰化鉀和氰化鈉。
氰化物有多毒?
作爲一種劇毒的化學品,可經人體皮膚、眼睛或胃腸道迅速吸收。少於35mg/kg,成年人口服150-250mg可引起猝死。儘管氰化物屬於劇毒化學品,但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氣味使人不至於誤食,也不至於讓皮膚長時間與其接觸。即使皮膚直接接觸到了氰化物,立即用水洗掉即可,如果誤服氰化鈉,直接催吐就醫。也並非吃了氰化物就會中毒,只要在含量範圍內都不會有問題。
氰化物中毒有救嗎?
氰化物中毒有多種方法進行急救,並且有特效藥物,因此氰化物中毒並非意味着死亡。人體對CN-有較強的解毒機能,況且氰化物是非蓄積性毒物。當不致產生中毒劑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進入機體後,可被迅速轉化爲無毒或低毒物質排出體外。
氰化物是幹什麼用的?
氰化物主要用於黃金提取、電鍍以及化學合成。氰化物可合成常見的藥物和食品添加劑如青黴素、維生素B6、葉酸、鳥嘌呤、咖啡因等;常見農藥草甘膦、氰戊菊酯、百草枯、阿特拉津、稻瘟靈等;常見染料或顏料靛藍、華蘭、熒光增白劑等;常見氨基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氰化物怎麼來的?
工業上大多采用輕油或者天然氣合成,也可由丙烯腈副產,但並非工業生產纔可產生氰化物,自然界中也廣泛存在。植物中氰化物存在於苦杏仁、桃仁、枇杷仁、亞麻仁、楊梅仁、李子仁、櫻桃仁、蘋果仁等種子中,氰化物在植物體中的含量:苦杏仁:3.71g/100g,李子仁、枇杷仁、櫻桃仁、楊梅仁、白果:2.67μg/100g,梅仁:4.33μg/100g,蠶豆:300μg/100g,白粉梅:11.6mg/100g、青皮梅:10.18mg/100g,亞麻籽:38g/100g,銀杏種子:523μg/100g,木薯葉:20.27-28.48mg/100g,木薯塊:4.68-9.26mg/100g,高粱葉、玉米幼苗:38-70mg/100g。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並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遞減,含量爲0.003-0.130mg/kg。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來自土壤腐殖質。腐殖質是一類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並含有一定數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與其中有機質的含量密切相關。
什麼情況下會進入人體內?
呼吸、飲水、接觸土壤或食用含有氰化物的食物,吸菸或吸入火災發生時的煙霧是氰化物進入人體內的主要途徑,在吸入有害廢棄物處理廠附近含氰化物的空氣或是食用天然含有氰化物的食物時,也有可能讓氰化物進入我們的體內。
氰化物如何降解?
天然水體對氰化物有較強的自淨作用,少量氰化物進入水體,水中微生物可破壞低濃度的氰化物,將氰經生物氧化用途轉化爲碳酸鹽與氨,使其轉變爲無毒物質,消耗水中部分溶解氧。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淨過程相當迅速,不會累積。
由於自然界對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強的淨化作用,一般來說外源氰不易在環境和機體中積累。只有在特定條件下(事故排放、高濃度持續污染),氰的污染量超過環境的淨化能力時,才能在環境中殘留、蓄積,構成對人和生物的潛在危害。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鈉水溶液在50℃以上時,將發生不可逆轉的水解反應,生成甲酸鈉和氨。溫度越高,水解速率越快。工業上常利用這一性質來處理含氰廢水。高濃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氣或者雙氧水在1小時內就可以將其降解到安全濃度,所以說氰化物是極易被降解或消除的。
結論:氰化物並不神祕,離我們不僅不遙遠而且就在我們身邊,並且一直伴隨我們的生活,只有正確認識才不會覺得那麼可怕,只有懂得纔會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