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17日上午召開的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第七場新聞發佈會上,天津市副市長何樹山通報了危化品現場處置的最新進展。經過連日來的緊張搶險,爆炸核心區內的氰化鈉等污染物通過圍堰進行了妥善處理,17日傍晚前,核心區外圍3公里半徑以內散落的氰化鈉也基本上可以全部收集處理完畢,公衆不必擔心可能發生污染物泄露的次生災害。
何樹山說,爆炸事故發生後,一部分氰化鈉等劇毒危險物隨着衝擊波散落到核心區和一部分外圍區域。爲防止這些危化品泄漏,搶險指揮部連夜請來專家和專業排險隊伍制訂處置方案,並迅即組織實施。“目前,我們已在面積大約是0.1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圍堰,並用土和沙石封閉起來。連日來重點對散落在外圍區域的危化品進行搜尋、清理。一公里範圍內由生化部隊的專業人員和有固廢處理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搜尋、收集和封裝,同時對被污染的土壤採用雙氧水處理。”此後,爲加快進度,他們又動員、組織社區、城管等政府工作人員,在經過專家培訓後,進行網格化第二次搜尋。“從13日開始到現在,外圍1公里半徑和兩公里半徑的區域已搜尋完畢。到17日傍晚,3公里半徑以內的區域也將全部搜尋完畢,可以確保散落的危化品不至遺漏。”
核心區內氰化鈉等危化品處置也取得了進展。對現場總計18000多個集裝箱逐一探測清理確非易事,更何況巨大的爆炸衝擊波已將這些集裝箱衝得七零八落。目前,經過初步清理後,已組織全國的專家、專業隊伍,包括解放軍、武警部隊的生化人員對集裝箱內存有的劇毒化學品進行探測、處置。何樹山說:“整個區域的危化品處置都在掌控範圍內。”
天津市環保局環境監測最新數據表明,爆炸區周邊水域尤其是河流的水質各項指標都在標準範圍之內;環境空氣監測點數據顯示,空氣質量處於一級優到三級輕度污染水平。
同時,在17日上午召開的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第七場新聞發佈會上,天津市衛計委主任王建存通報了傷員救治的最新情況:截至目前,各醫院共收治傷員698名,其中危重症57人,累計77名輕傷員經過治療陸續出院。
據介紹,目前救治力量還在持續增加,天津市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累計有4000餘人。國家衛計委派出了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和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62位專家指導並參與救治。目前4名國家級心理專家和天津市15名心理專家共同組成專家組,對重症傷員採取“一對一”的心理援助。
國家專家組的燒傷專家夏照帆院士已年過六旬,15日晚上10點多緊急赴津,下飛機後直接趕到武警醫院的救治現場,逐個查看傷員,進行會診,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僅休息了一兩個小時,早上8點他又出現在病人的身邊。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的護士長張豔本身患有距骨壞死,這是非常疼痛的疾病。13日凌晨,從第一名傷員入院後,她就一直忍着劇痛,組織病區的護士們搶救傷員,做好護理工作。隨着傷員的不斷增加,她不分晝夜連續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在救治傷員的過程中,這樣的事每天都在發生。”王建存說,“從兩院院士到普通的醫護人員,大家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專家解讀
不必“談氰色變”
天津港“8·12”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後,爆炸區域內存放的數百噸氰化物讓人們“談氰色變”,人們通常認爲氰化物作爲一種劇毒物質,一旦泄露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對此,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請他們對這種物質的特性加以說明。
據專家介紹,氰化物特指帶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爲無機氰化物和有機氰化物。通常爲人所瞭解的氰化物都是無機氰化物,常見的有氰化鉀和氰化鈉。作爲一種劇毒的化學品,氰化物可經人體皮膚、眼睛或胃腸道迅速吸收,成年人口服150~250mg即可引起猝死。從事化工安全研究十幾年的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王虹副教授說,雖然氰化物是劇毒,但市民不必過度恐慌。“有毒物質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途徑只有3條,即經食道進入、口鼻吸入、皮膚接觸滲入。爆炸現場存在的危險化學品氰化鈉,其本身是固態的,在常規環境下沒有氣態形式,因此不會發生經呼吸中毒這種可能性。如果不慎體表接觸到固態氰化鈉,只要皮膚沒有傷口,用水反覆沖洗接觸部位即可。經食道進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爲目前現場的處置人員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具有相關經驗,基本可以排除這種可能性。”
針對天津港“8·12”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或許引發氰化物泄露的擔心,專家介紹說,自然界對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強的淨化作用,一般來說外源氰不易在環境和機體中積累。只有在事故排放、高濃度持續污染等特定條件下,氰的污染量超過環境的淨化能力時,才能在環境中殘留、蓄積,從而構成對人和生物的潛在危害。但是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鈉水溶液在50℃以上時,將發生不可逆轉的水解反應,生成甲酸鈉和氨。溫度越高,水解的速率越快。工業上常利用這一性質來處理含氰廢水。另外,高濃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氣或者雙氧水在1小時內就可以將其降解到安全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