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過完陰曆23歲生日兩天之後,“剛子”走了。
多數人是從兩名消防兵的聊天記錄裏知道“剛子”的。一位正在趕赴爆炸事故現場的戰士在微信裏匆匆對戰友說,“我回補(不)來,我爸就是你把(爸)”。
兩個多小時之後,8月13日凌晨1時52分,這位戰士補充了一句:“剛子走了,犧牲了,死了。”
“剛子”的頭像出現在這一天的新聞裏——他是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最早確認的遇難者之一。
人們終於知道,“剛子”名叫楊鋼,農家子弟,當了4年兵,參加過2700多起大大小小的“戰鬥”。
最後的這次戰鬥,全世界都在揪心。
楊鋼所在的天津消防開發支隊八大街中隊,距離爆炸現場約1.5公里,從這裏接警到場,用不了幾分鐘。那晚,在沖天的蘑菇雲升起之後,連中隊的消防門都被震碎了。那時,楊鋼和隊友剛剛在現場設好了水炮陣地。
這場事故造成了衆多遇難者面目全非、難以辨認身份。楊鋼是八大街中隊第一個確定犧牲的戰士,身份的確定快速,然而殘酷。
姐姐楊娟得知天津港爆炸事故後立刻訂了機票,13日下午飛到了天津。上飛機時她還不知道弟弟的下落。
“我想他要麼不在了,要麼受了很重的傷。”楊娟哭着對記者說。她知道弟弟一定會“衝到前頭”,因爲他平時總是這樣。
最後一個生日那天,弟弟在電話裏跟她說:“姐,我今天過生日,出去吃飯了,戰友對我很好。”
楊鋼19歲參軍離家。本來當兩年義務兵就該退伍,但期滿後,他對家人說,捨不得戰友的感情,戰友們都說“留下吧”,他就留下了。
跟家人說話,他總時不時提到“戰友”。
楊鋼的母親李仁英是重慶市忠縣馬灌鎮白高村6組的一位農婦,趕到天津後她一邊哭一邊告訴別人,兒子4年來總說讓自己到天津看看他,可自己一次都沒來過,沒想到這次是這樣來看兒子的。
楊鋼的父母最後一次見到兒子是兩個多月前,一次珍貴的探親假期間。楊鋼把自己在部隊裏得到的獎章都拿回去,給媽媽看。大大小小都有。“發了什麼獎都拿回去給我媽看,他想讓我媽的心放在那裏。”楊娟說。
李仁英甚至知道,楊鋼最近一次比武的獎品,是一瓶洗髮水。
“我小孩最聽我的話。”她對記者說。十三四歲,楊鋼就幫大人到地裏幹農活。他不睡懶覺,會做早飯給全家人吃。有時他做事比姐姐還要穩重細緻。
入伍前,楊鋼在技校讀電子專業,見習時賺了點錢,給媽媽買了手機和衣服。
去年,楊鋼在天津做了一次手術,切下一塊肋骨,縫了20多針。康復後他才告訴家裏,怕他們擔心。
一直讓李仁英欣慰的是,兒子走到哪兒都是好孩子。“他愛好電”,她對記者回憶,在老家,誰家的電燈不亮,他都要給人家幫忙弄亮。誰家裏有事,他都去幫忙。
這個習慣帶到了部隊裏。由於總幫別人修理電器,他的外號叫“楊師傅”。因爲戰友理髮不太方便,他買了理髮工具和教材,邊學邊練。在爆炸事故中受傷的戰友張化維說,他平時會幫每個人“推頭”,給大家炒菜做飯。
最後一次出警的那一天,他對一個正在出差的戰友說,自己要出警了。他們平時關係就很好,正在準備比武競賽。
如今,戰友哭着怪他:“你怎麼不陪我練,你就走了!”
關於自己的人生,楊鋼其實有“挺遠”的規劃。他考完了駕照。他在嘗試理財,還勸姐姐不要只滿足於當護士,要“多找一點錢”。因爲覺得自己“學歷不怎麼行”,他報了函授大專。他還想繼續當消防兵。有一次,他跟戰友感慨:“我多希望能一直幹下去”。
姐姐沒有聽他說過談戀愛的事情。她勸弟弟不要在部隊找女友,聽話的弟弟說:“等我回來了,你幫我找。”
關於娶媳婦的話題,母子之間也聊過。他對患有骨質增生的母親說,不要幹那麼多活兒,不要總擔心兒子娶不上媳婦。自己能夠掙錢、買房。“你把我養大了,我自己掙錢。”
李仁英問過兒子,在消防部隊裏辛不辛苦。兒子說“不辛苦”,還讓母親摸摸自己的身體,肌肉全是硬的。
現在,體重152斤、肌肉緊繃的兒子走了。從小就喜歡練“武功”,自己在家裏做沙包打拳擊的兒子,走了。
母親抽泣着:“好可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