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天津 民生 論壇 文娛 體育 財經 地產 IT 汽車 時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遊戲 視頻
 
 
 
第一現場:網上買菜缺斤短兩 網民如何維權?
 

  天津北方網訊: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上購物逐漸深入人心。近期,水果、蔬菜等生鮮的“線上”交易爲許多市民提供了方便。然而,這幾天,市民王女士遭遇的事情,讓她對網上交易的監管存在疑慮。

  “最近周圍朋友都在使用電商購買水果、蔬菜,有的商品每天1元搶購,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我也自己買了很多次,足不出戶便可買菜,的確方便又實惠。但是,前幾天,我購買了850g的蘆柑、500g香蕉還有雞蛋,結果只送來5個特別小的蘆柑還有4根香蕉,而且沒有任何票據。當時,我反映給送貨員,他跟賣家覈對,賣家的回覆是,兩個蘆柑就差不多一斤了。”王女士說,她之前買同樣大小的橘子一斤也得5、6個,現在快兩斤的水果才5個。雖然錢是小事,電商的出現爲市民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怎麼能規避缺斤短兩的行爲,讓市民徹底放心呢?


市民網上購物訂單

市民收到的拍實際貨物

  前沿新聞記者瞭解到,電商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甚至改變人們的購買方式。但是,新興起的網絡生鮮商品,買家看不到稱量過程,流通環節又缺少監管,會讓許多市民心裏打鼓。

  “互聯網生鮮平臺屬於新生事物,在興起時總會有不完善的地方。市民如果發現重量不夠,可以當着送貨員的面當場稱量、驗貨、退貨,甚至可以找電商客服反映問題。但是線上生鮮類商品確實存在維權成本高、維權困難的情況。首先購買東西的重量,誰說了算?如果東西少了,可能是商家缺斤短兩,也可能是快遞問題,甚至可能是市民自己的問題。如果每位快遞員能備一杆秤,稱量後交貨,可能會讓百姓放心一些。同時,電商平臺也有自己的評分系統,市民可以根據評價選擇信譽比較好的商家。但是如果消費者對平臺的投訴成爲常態,則應由市場監管部門、工商部門以及網監部門對電商平臺進行監管。”天津市消費者協會相關工作人員說。

  隨後,王女士將她遭遇反映給該電商平臺——京東到家客服,該平臺對她進行了部分補償。當王女士詢問電商平臺如何監管商家時,客服表示,他們和商家有協議,如果發現商家有欺騙消費者行爲,將對其進行處罰。

  對此,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所所長表示:“‘互聯網+’逐漸走入市民生活,生鮮類商品銷售,關鍵應該減少流通環節。現在‘互聯網+三農’越來越受關注,我曾經瞭解過,一些農村合作社直髮的農產品,從商品稱量、運輸以及收貨都有一個‘條形碼’,市民只要掃碼便可知道商品狀態,並通過技術監控保障商品流通過程無損耗。通過農戶和市民的直接對接,減少流通環節,市民維權相對容易。而對於市民王女士的情況,我覺得電商平臺有責任,他們應該通過技術手段加強監管。對於消費者來說,因爲維權成本太高,可以通過網上評價,選擇信譽較好的商家。”(前沿新聞記者董立景)

 
 
《第一現場》欄目開啓“我要播報”、“新聞募集”和“新聞訂製”的功能啦!歡迎網友參加!
 
 

Copyright (C) 2000-2015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