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戰役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作者: 編輯:張璟 2016-09-28 15:21:01

內容提要:東征戰役自1936年2月18日下達命令起,到5月2日晚紅軍西渡黃河回師陝北結束,歷時75天,可劃分爲3個作戰階段。

  東征戰役自1936年2月18日下達命令起,到5月2日晚紅軍西渡黃河回師陝北結束,歷時75天,可劃分爲3個作戰階段。

   1、基本信息

  發生時間

  1936年2月18日~5月2日

  發生地點

  山西省境內

  主題關鍵詞

  進攻戰遭遇戰集中殲敵

   2、事件介紹

  第一階段

  突破綏軍黃河防線,佔領晉西有利陣地。2月20日20時,東征戰役開始。各軍團突擊隊和先頭團在預定的渡河點突破晉綏軍防線,控制了河東灘頭陣地,並積極擴展渡河場,掩護主力部隊渡河。至23日,紅軍全部控制辛關至三交鎮之間各渡口,佔領了包括三交、留譽、義牒各鎮在內的縱深35公里,橫寬50餘公里的地區。接着向東進攻,經石樓、隰縣、關上村等戰鬥,至27日,共殲滅和擊潰晉綏軍5個團,俘1200餘人,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的呂梁山區。

  面對紅軍的凌厲攻勢,閻錫山一面急電蔣介石,請求發兵增援,一面將自己14個旅的機動兵力,集中編爲4個縱隊分別從中陽、汾陽、介休、隰縣各個方向對紅軍實施反擊。紅一方面軍首長針對敵人行動企圖的變化,改變原定在弧線內殲敵的計劃,命令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除以一部兵力在原地鉗制敵第一、第四縱隊外,主力揮師向東,尋機殲敵。3月10日7時,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主力乘兌九峪敵第二、第三縱隊立足未穩,向其發起攻擊,戰至日終,擊潰閻部第一線部隊,殲敵約2個團。鑑於敵有6個旅的兵力,紅軍剛過黃河尚無根據地,所處地形也不夠有利,方面軍首長下令即行撤出戰鬥。在此期間,河西的紅二十八軍等部,乘入陝晉軍東調之際,迅速進佔宋家川,吳堡等地,收復部分被佔蘇區。

  第二階段

  紅軍分兵南下北上作戰,發展勝利。兌九峪戰鬥後,閻錫山糾集4個縱隊的兵力重新向紅軍發起反擊。這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已陸續入晉。鑑於各路敵人集中向石樓方向反擊,減弱了太原和晉西南、晉西北的防守兵力。方面軍首長決定,以紅一軍團並指揮第八十一師主力爲右路軍,以紅十五軍團主力爲左路軍,分別向南向北發展進攻,擴大和發展戰果;以紅十五軍團1個團另1個營,及新成立的第三十軍和山西遊擊隊爲中路軍,擔任牽制敵人,繼續包圍石樓,控制黃河渡口,維持後方交通等任務。3月16日右路紅一軍團及第八十一師南下,突破敵汾河堡壘線後,沿同蒲路急進,先後攻佔了霍縣、趙城、洪洞、臨汾、襄陵,曲沃等廣大地區,並攻佔襄陵縣城,破壞同蒲鐵路(大同至風陵渡)150餘公里,並擴大紅軍3000餘人,籌款7萬餘元。3月18日,左路軍從靈石以西地區北上,經文水、交城地區,逼近太原附近的晉祠。由於閻錫山急調重兵防守太原,阻攔紅軍。左路紅十五軍團主力於26日經岔口鎮、嵐縣向興縣方向前進,爾後轉向康寧鎮,同在羅峪口渡黃河的紅二十八軍會合。與此同時,中路紅軍與敵周旋,有效地牽制了敵軍主力,配合了主力紅軍的進攻行動,並在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的廣大地區開展羣衆工作,擴大紅軍。

  第三階段

  集中兵力,打破“圍剿”,回師陝北。紅軍主力分兵南下北上後,於3月下旬,蔣介石委任陳誠爲山西“剿共”軍總司令,直接指揮入晉的國民黨中央軍編成的第五、第六、第七3個縱隊,企圖封鎖黃河,分別圍殲紅軍於黃河以東地區。同時,強令在山西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向延長、延川進擊,以造成紅軍後顧之憂。在此情勢下,紅一方面軍首長決定並實施左右兩路紅軍向中路紅軍靠攏,集中兵力,相機殲敵。4月4日右路紅一軍團和第八十一師,由古城、汾城(今襄汾)等地北上,攻佔吉縣,進至大寧、蒲縣、隰縣地區,並農逐一掃除了平渡關至清水關的晉軍黃河沿岸堡壘;左路紅十五軍團,經白文鎮、圪洞鎮、金羅鎮,於4月12日在師莊地區殲晉軍第六十六師1個團另1個炮營,擊潰其3個團,俘團長以下600餘人,爾後轉至大麥郊鎮休整。紅二十八軍經金羅鎮攻佔三交鎮後,經石樓到達康城與紅一方面軍總部會合。在圍攻三交鎮戰鬥中,軍長劉志丹不幸犧牲。

  這時,山西境內各路晉軍紛紛向紅軍圍攏,同時,蔣介石又命令陝甘寧各省國民黨軍隊,向紅軍陝甘根據地進攻。爲避免與優勢晉軍決戰,保存抗日力量,鞏固發展陝甘根據地,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4月下旬,方面軍首長決定回師河西,遂於5月2日下達了渡河命令。自5月2日晚開始到5日,各參戰部隊分別經清水關、鐵羅關渡過黃河,全部返回陝北的延長、延川、永平地區。同日,中國共產黨以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敦促南京政府“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體辦法……實行停戰議和,以達到停戰抗日的目的。”至此,東征戰役勝利結束。

   3、事件意義

  東征戰役,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由陝甘蘇區東渡黃河,對山西境內國民黨軍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歷時75天,紅軍共殲滅國民黨軍約7個團,俘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4000餘支,炮20餘門,並迫使“進剿”陝北的晉綏軍撤回山西,使陝甘蘇區得以恢復和鞏固。在此期間,擴大紅軍8000餘人,籌款30萬元,並在山西省20餘縣開展了羣衆工作,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其主要作戰經驗有:

  (一)堅持了正確的戰略方針。戰略方針問題是關係到戰爭全局,影響到戰爭進程的頭等重要大事。紅一方面軍在彭德懷、毛澤東的指揮下,遵循“以發展求鞏固”的方針,揮師東征,沉重打擊了反共的頑固勢力,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團結抗日的主張,擴大了紅軍,開闢了具有重要意義的陝甘根據地。

  (二)根據戰場變化,適時修訂作戰計劃。戰役發起後,紅軍一舉突破晉軍沿黃河的堡壘封鎖線,以一部兵力圍攻石樓,誘敵來援,主力推進到柳林、離石、中陽、孝義、隰縣、永和各附近地區,準備殲滅敵之援兵。這時,晉軍卻集中2個縱隊進至介休以西的兌九峪地區,妄圖阻止紅軍逼近同蒲路。根據這一變化的情況,紅軍即轉機向東,乘晉軍立足未穩,集中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主力,從南北兩個方向向晉軍發起攻擊。當戰至日終,殲晉軍2個團後形成對峙態勢,無力全殲優勢晉軍時,紅軍又當機立斷撤出戰鬥,並乘晉軍調整部署之際,以一部兵力在石樓附近地區牽制晉軍和控制渡口,2個軍團的主力則乘虛分頭南下北上,相機殲敵,廣泛發動羣衆,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擴大紅軍,迫使晉軍首尾不能相顧,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三)軍事打擊與政治鬥爭相結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於堅決反共的國民黨軍隊,實行軍事打擊爲主,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其一部;在軍事打擊的同時,加緊進行政治爭取,以達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對有抗日思想而又不積極反共的國民黨軍隊,則以政治爭取爲主。紅軍這種鮮明的政治態度與做法得到廣泛的同情和支持,對爭取東北軍、西北軍及其他國民黨軍隊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迫使蔣介石政府走向抗日,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地位。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