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實踐中的“品”“策”“道”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編輯:鄭津 2017-03-27 11:41:25

  習近平總書記說:“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急需要顯微鏡,也需要望遠鏡,既需要使命意識,也需要問題意識、時代意識,更需要將這些意識科學地有機地結合起來。胸懷遠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聆聽時代聲音,在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的同時,把治國理政不斷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說:“當代中國正經歷着我國曆史上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歷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急需要顯微鏡,也需要望遠鏡,既需要使命意識,也需要問題意識、時代意識,更需要將這些意識科學地有機地結合起來。胸懷遠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聆聽時代聲音,在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的同時,把治國理政不斷推向前進。

  使命意識:“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

  使命意識是以完成使命爲中心的意識,是治國理政的第一意識。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在理想層面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目標層面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是長期執政的政黨,每一任領導都是歷史接力中的一棒,都有朝着這些理想和目標奮鬥的責任。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後一再表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偉大的事業呼喚着我們,莊嚴的使命激勵着我們”,“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

  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中灌注了強烈的使命意識。一是對目標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認爲,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是我們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是對前人的責任,也是對後人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豐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着眼於“全面”,要求“一個都不能少”,做好各個方面的工作,又以“十三五”更詳細地規劃釐定了將要實現的藍圖。二是圍繞這些目標採取的重大舉措,提出“四個全面”佈局、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將其貫徹到五位一體建設的各個方面。三是爲實現目標,在政治品格和思維方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以人民爲中心的政治立場、以唯物辯證法爲基礎的科學思維,是治國理政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問題意識: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問題意識是以解決問題爲中心的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從理論上看,“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爲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從歷史上看,“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爲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就現實而言,“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爲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

  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以直面問題而展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尤其是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着眼於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出說明時,近50次提到“問題”一詞,問題催生改革之意溢於言表。關於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可以說,十八大以來重大的舉措,都是爲了解決問題的,都是直接奔當下問題去的。

  時代意識:以敏銳的眼光把握髮展新趨勢,在當今這個迅猛變化的時代極爲重要

  時代意識強調要敏銳把握時代變化。馬克思主義是隨着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我們既要不斷在理論上回應和解答時代問題,又要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和解決時代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時代化不是被動地變化,而是要走在時代前列;不能只是“跟着時代走”,而要“領着時代走”。以敏銳的眼光把握髮展新趨勢,在當今這個迅猛變化的時代極爲重要。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內外大勢進行了新的審視。衆所周知,中國在時代問題上有兩個基本判斷:在國內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國際是和平與發展主題。我們既要在總體上遵從這樣的基本判斷,又要密切注意新的變化。對於國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經濟新常態。從歷史長過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實質上,經濟新常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新變化。對於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複雜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鬥爭的尖銳性,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更要看到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更要看到亞太地區總體繁榮穩定的態勢不會改變。

  十八大以來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蘊含了時代意識。比如,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都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隨着商品、資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動,無論近鄰還是遠交,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使命導向、問題導向、時代導向相統一,閃爍着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

  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中既有使命意識,也有問題意識、時代意識,當然還有其他各種意識。一方面,這些意識各有區別、各有側重。另一方面,這些意識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同步的、關聯的。每種意識各有獨特的優勢,也有各自的側重點。治國理政的實踐中,要將它們結合起來,融會貫通,以發揮綜合效能。

  使命意識、問題意識、時代意識在治國理政中功能有別。使命意識側重於“品”。完成使命,要講擔當,要講信仰,要講忠誠,要有初心,要有毅力,要有耐力,如此等等。使命意識呼喚品格,冶煉品格。問題意識側重於“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形成政策。與理論比較起來,形成政策的門檻低、見效快,也比較靈活。治國之中最大量的是策。時代意識側重於“道”。時代是思想之母,大的理論飛躍都是時代變革的產物。轉折時期、飛躍時期,往往是理論創新的活躍時期。時代意識往往帶來原創性的理論增量。當然,以上幾種意識與“品”“策”“道”的關聯,只是相對側重而已。實際上每一種意識都對“品”“策”“道”起到各自的影響。“品”“策”“道”相結合,方能完整構造治國理政的全局。

  十八大以來治國實踐中貫徹了唯物辯證法,將這些意識有機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這樣一個國家很不容易,必須登高望遠,同時必須腳踏實地”。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全面深化改革時指出,“一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既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倒推,釐清到時間節點必須完成的任務,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順推,明確破解難題的途徑和辦法。二是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又從全球經濟聯繫中進行謀劃,重視提高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深涵的使命導向、問題導向、時代導向相統一,閃爍着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

  (作者爲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